零零电子书 > 蛊士 > 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

第27章朱元璋的能力


  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如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坐稳中原宝座,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为巩固新王朝地位、争取周边藩国的臣服,朱元璋决定向各国发出国书,邀请它们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随着洪武大帝即位,1369年,朱元璋向东方列岛的日本派遣了七名使者,携带着国书渡海而来,目的是促使日本效顺,承认大明的皇权,同时向其纳贡。数月后,朝廷接待的却是两位疲惫不堪、心怀挫折的使者。

朱元璋一览日本国书后怒不可遏,气得拍案而起,宣称要动兵伐日。谋士刘伯温却站出来反对,巧妙地劝说朱元璋放弃这一念头。他的论点令朱元璋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放弃对日本的武力行动。随后的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劝谏是英明而明智的。

在气吞云阳的大明时代,朱元璋一心想要巩固新王朝的威名,向四方发出邀请,期盼各国前来朝贡。1369年,他特别关注了东瀛列岛,派遣了两位英勇之士,杨载和吴文华,作为使者前往日本。

他们手捧大明的国书,穿越汹涌的海域,来到了当时日本南朝的执政者怀良亲王的府邸。朱元璋的国书中,他特意承认了怀良亲王的统治地位,意在传递友好的信号。事情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的期望发展。

怀良亲王对大明使者的态度出奇地傲慢,不仅命令斩杀了五名使者,还将杨载和吴文华软禁于牢狱,日日受尽折磨。两个月后,才终于释放二人,并将一封回复国书扔给他们,直接将他们赶出了日本。

回到南京的杨载和吴文华满脸风霜,见到朱元璋时泪如雨下,他们悲愤交加地述说了日本的不臣之举,并呈上怀良亲王的国书。这并非友好的回信,而是一篇对大明的嘲弄。

怀良亲王在信中言辞刻薄,首先质问大明是否认为天下只属于中华,而非共天下之天下。接着,他明言日本虽小,却有自己的君主,不愿向大明屈膝。更是直言大明贪心无度,欲侵吞日本的野心令人不齿。

怀良亲王挖苦朱元璋,称他为“马王爷”,嘲笑大明的武力。最后,他更是豪言胜地相见,以挑战的口吻迎战大明的王师,诘问朱元璋敢不敢前来。这番话语,犹如一场文辞的战斗,直逼朱元璋如何应对。

朱元璋手持这封信,怒火中烧,将日本的国书摔在地上。他宣称要出兵灭了日本,以彰显大明的威仪。这时刘伯温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出兵日本的提议。

朱元璋生气地质问刘伯温,难道要容忍日本的嚣张,不予以制裁吗?刘伯温却深情地告诉朱元璋,如今正值大明建立之初,内忧外患,出兵日本只会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罢,虽心头怒气未消,却也深思熟虑。他知道,刘伯温的智慧胜过他的躁动,于是,最终放弃了出兵的念头。这一决策,或许是明君明主的睿智,也是刘伯温深谋远虑的成功。在这场国书之争中,大明展现了智慧和克制,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在大明初建之际,朝贡之邀使得大明的目光远及东瀛列岛。刘伯温这位谋士睿智,他认为攻打日本有两大理由——一是不好打,二是不能打。

首先,日本地势险峻,山川纵横,地理条件对大明军队而言颇具威胁。岛国的多山地形使得战斗易守难攻,而日军在本土的熟悉度将使他们占尽主导。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光是渡海作战就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何况在对方的地盘上,大明军队将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和不确定性。而一旦登陆,无法在陌生的环境中设置有效的攻防点,这将为日军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易致失败。

其次,大明国家刚刚建立,内忧外患丛生。朱元璋垂帘听政,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恢复战乱中受损的社会结构。已经战争所耗尽的男丁数量已然不少,要再次向国内大量征兵,必然引起民众的不满,增加国内动荡的风险。刘伯温对朱元璋解释说,眼下最紧迫的敌人并非是远在东瀛的日本,而是国内残余的元朝势力和尚未完全平定的边疆地区,而这两者对大明的威胁才是当务之急。

朱元璋内心的愤怒仍未平息。他坐在龙椅上,拿着日本怀良亲王的嘲弄信,怒火中烧。他宣称要出兵灭了日本,以震慑这个嚣张的岛国。刘伯温依旧劝说,以国家稳定为重。朱元璋听罢,只觉愈发不悦。

日本怀良亲王的挑衅使得朱元璋决定不甘示弱,他愤然投下怀良亲王的国书,声称要派遣军队征讨日本。这时,刘伯温走上前,眉宇间透露出坚定与智慧,对朱元璋说:“臣以为,攻打日本,非明主所宜为。我等不妨坐等其内部矛盾加剧,日本自乱而定。”

朱元璋终于在刘伯温的坚持下,放下手中的兵符。在日本的国书和嘲弄面前,他选择了克制,选择了观望。这场风波平息,刘伯温的谋略使得大明在这场外交风波中保持理智,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在1265年,元朝的忽必烈皇帝向日本发出了一系列国书,表达了他对这个岛国的臣服的期望。令忽必烈颇感奇怪的是,这些国书居然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五年后,一位名叫赵良弼的重臣自告奋勇,决定亲自前往日本,以解开这个谜团。他手捧国书,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赵良弼在日本逗留了整整三年,却始终未找到这个国家的统治中心,也没见到日本的执政者。回国后,他向忽必烈皇帝汇报了他在日本的见闻。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国家,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他得知了幕府、将军、天皇等名词,但却无法理清这些权力的辖区和关系。

忽必烈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心,他决定亲自出征,一探究竟。

1274年10月,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东渡,日本得知后也开始备战。当忽必烈的军队即将靠近日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卷席而至,几乎摧毁了他的整个海军。只得灰头土脸地返回中国。

时隔七年,忽必烈再次找到借口,决定再次攻打日本。命运的捉弄再次显现,一场台风再度来袭。十四万大军在风暴中支离破碎,不少人被日本海军擒杀,忽必烈再次战败而归。

这两次神奇的“神风”救了日本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日本人传颂为天神的庇佑。在中国,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传奇,被誉为“神风传说”。

尽管心怀复仇之念,但受过历史教训的朱元璋开始明白,这片岛国并非易攻之地。他下令不再提及攻打日本的念头,并留下谕旨,无论日本是否朝贡,都不得轻举妄动。

日本并未停止对大明的骚扰,这成为了历经三百年之久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为此头疼不已,频频致书于日本国王,要求其控制海盗。日本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也无法阻止这股来自东海的狂风。朱元璋想灭掉日本,刘伯温拒绝了,他说的话如今都还可以值得深思

1368年,朱元璋坐稳中原宝座,宣告大明王朝的建立。为巩固新王朝地位、争取周边藩国的臣服,朱元璋决定向各国发出国书,邀请它们派遣使者前来朝贡。

随着洪武大帝即位,1369年,朱元璋向东方列岛的日本派遣了七名使者,携带着国书渡海而来,目的是促使日本效顺,承认大明的皇权,同时向其纳贡。数月后,朝廷接待的却是两位疲惫不堪、心怀挫折的使者。

朱元璋一览日本国书后怒不可遏,气得拍案而起,宣称要动兵伐日。谋士刘伯温却站出来反对,巧妙地劝说朱元璋放弃这一念头。他的论点令朱元璋深思熟虑,最终选择放弃对日本的武力行动。随后的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劝谏是英明而明智的。

在气吞云阳的大明时代,朱元璋一心想要巩固新王朝的威名,向四方发出邀请,期盼各国前来朝贡。1369年,他特别关注了东瀛列岛,派遣了两位英勇之士,杨载和吴文华,作为使者前往日本。

他们手捧大明的国书,穿越汹涌的海域,来到了当时日本南朝的执政者怀良亲王的府邸。朱元璋的国书中,他特意承认了怀良亲王的统治地位,意在传递友好的信号。事情并没有按照朱元璋的期望发展。

怀良亲王对大明使者的态度出奇地傲慢,不仅命令斩杀了五名使者,还将杨载和吴文华软禁于牢狱,日日受尽折磨。两个月后,才终于释放二人,并将一封回复国书扔给他们,直接将他们赶出了日本。

回到南京的杨载和吴文华满脸风霜,见到朱元璋时泪如雨下,他们悲愤交加地述说了日本的不臣之举,并呈上怀良亲王的国书。这并非友好的回信,而是一篇对大明的嘲弄。

怀良亲王在信中言辞刻薄,首先质问大明是否认为天下只属于中华,而非共天下之天下。接着,他明言日本虽小,却有自己的君主,不愿向大明屈膝。更是直言大明贪心无度,欲侵吞日本的野心令人不齿。

怀良亲王挖苦朱元璋,称他为“马王爷”,嘲笑大明的武力。最后,他更是豪言胜地相见,以挑战的口吻迎战大明的王师,诘问朱元璋敢不敢前来。这番话语,犹如一场文辞的战斗,直逼朱元璋如何应对。

朱元璋手持这封信,怒火中烧,将日本的国书摔在地上。他宣称要出兵灭了日本,以彰显大明的威仪。这时刘伯温挺身而出,坚决反对出兵日本的提议。

朱元璋生气地质问刘伯温,难道要容忍日本的嚣张,不予以制裁吗?刘伯温却深情地告诉朱元璋,如今正值大明建立之初,内忧外患,出兵日本只会劳民伤财,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

朱元璋听罢,虽心头怒气未消,却也深思熟虑。他知道,刘伯温的智慧胜过他的躁动,于是,最终放弃了出兵的念头。这一决策,或许是明君明主的睿智,也是刘伯温深谋远虑的成功。在这场国书之争中,大明展现了智慧和克制,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在大明初建之际,朝贡之邀使得大明的目光远及东瀛列岛。刘伯温这位谋士睿智,他认为攻打日本有两大理由——一是不好打,二是不能打。

首先,日本地势险峻,山川纵横,地理条件对大明军队而言颇具威胁。岛国的多山地形使得战斗易守难攻,而日军在本土的熟悉度将使他们占尽主导。刘伯温对朱元璋说,光是渡海作战就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何况在对方的地盘上,大明军队将会面临无数的阻碍和不确定性。而一旦登陆,无法在陌生的环境中设置有效的攻防点,这将为日军提供极大的便利,进而易致失败。

其次,大明国家刚刚建立,内忧外患丛生。朱元璋垂帘听政,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来恢复战乱中受损的社会结构。已经战争所耗尽的男丁数量已然不少,要再次向国内大量征兵,必然引起民众的不满,增加国内动荡的风险。刘伯温对朱元璋解释说,眼下最紧迫的敌人并非是远在东瀛的日本,而是国内残余的元朝势力和尚未完全平定的边疆地区,而这两者对大明的威胁才是当务之急。

朱元璋内心的愤怒仍未平息。他坐在龙椅上,拿着日本怀良亲王的嘲弄信,怒火中烧。他宣称要出兵灭了日本,以震慑这个嚣张的岛国。刘伯温依旧劝说,以国家稳定为重。朱元璋听罢,只觉愈发不悦。

日本怀良亲王的挑衅使得朱元璋决定不甘示弱,他愤然投下怀良亲王的国书,声称要派遣军队征讨日本。这时,刘伯温走上前,眉宇间透露出坚定与智慧,对朱元璋说:“臣以为,攻打日本,非明主所宜为。我等不妨坐等其内部矛盾加剧,日本自乱而定。”

朱元璋终于在刘伯温的坚持下,放下手中的兵符。在日本的国书和嘲弄面前,他选择了克制,选择了观望。这场风波平息,刘伯温的谋略使得大明在这场外交风波中保持理智,最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佳话。

在1265年,元朝的忽必烈皇帝向日本发出了一系列国书,表达了他对这个岛国的臣服的期望。令忽必烈颇感奇怪的是,这些国书居然都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五年后,一位名叫赵良弼的重臣自告奋勇,决定亲自前往日本,以解开这个谜团。他手捧国书,踏上了这段充满未知的旅程。

赵良弼在日本逗留了整整三年,却始终未找到这个国家的统治中心,也没见到日本的执政者。回国后,他向忽必烈皇帝汇报了他在日本的见闻。那是一个混乱不堪的国家,盗匪横行,百姓苦不堪言。他得知了幕府、将军、天皇等名词,但却无法理清这些权力的辖区和关系。

忽必烈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心,他决定亲自出征,一探究竟。

1274年10月,忽必烈亲自率领大军东渡,日本得知后也开始备战。当忽必烈的军队即将靠近日本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卷席而至,几乎摧毁了他的整个海军。只得灰头土脸地返回中国。

时隔七年,忽必烈再次找到借口,决定再次攻打日本。命运的捉弄再次显现,一场台风再度来袭。十四万大军在风暴中支离破碎,不少人被日本海军擒杀,忽必烈再次战败而归。

这两次神奇的“神风”救了日本于水深火热之中,被日本人传颂为天神的庇佑。在中国,这段历史也成为了传奇,被誉为“神风传说”。

尽管心怀复仇之念,但受过历史教训的朱元璋开始明白,这片岛国并非易攻之地。他下令不再提及攻打日本的念头,并留下谕旨,无论日本是否朝贡,都不得轻举妄动。

日本并未停止对大明的骚扰,这成为了历经三百年之久的“倭患”。每一代大明皇帝都为此头疼不已,频频致书于日本国王,要求其控制海盗。日本政府对此束手无策,也无法阻止这股来自东海的狂风。

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未称帝前鲜卑名为普六茹坚。父亲杨忠,据说祖上出身于北魏的武川镇,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拜于独孤信麾下,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556年,杨坚与独孤信女儿独孤伽罗成婚,独孤伽罗就是隋朝著名的独孤皇后,对杨坚的帮助和影响力极大。

别看杨坚出生于名门贵胄,仕途也很坎坷。周武帝初期遭权臣宇文护猜忌和多次谋害,差点被害。568年,父亲杨忠去世,杨坚承袭随国公之爵。之后,周武帝聘其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丽华即周宣帝的大皇后。但不久,随着地位的提升,杨坚又遭谗言,受到周武帝的猜忌。虽然周武帝没拿他怎样,但他从此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灭了北齐之后,有统一天下之志。如果,周武帝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可以说杨坚很难有出头之日。578年,周武帝北伐突厥途中突发疾病去世,荒暴的周宣帝宇文赟继位,杨坚的机会终于来了。

周宣帝荒淫无度,滥施刑罚,排挤宗室,爱好出巡,使北周国势日衰。579年,周宣帝传位于年幼的周静帝宇文衍,自己接着醉生梦死。周静帝即位第二年,杨坚就当上大丞相,并加快了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580年,年仅22岁的周宣帝去世,杨坚矫诏当上了辅政大臣,总知中外兵马事,夺取了北周军政大权。

杨坚之后大肆剪除北周宗室,为改朝换代作准备。然而,他的行为引发了一些北周元老和重臣的不满,最出名的有三个: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

尉迟迥是相州总管,孙女为周宣帝的一个皇后,是周宣帝爷仗人;司马消难是郧州总管,周静帝的老仗人,是当朝国仗;王谦是益州总管,关陇贵族集团王雄之子,烈士子女,对北周忠心耿耿。所以,尉迟迥、司马消难认为改朝换代应该是自己,怎么也轮不到杨坚,而王谦则是对北周感情很深。

580年6月,以尉迟迥为首的三大总管发动了针对杨坚的叛乱,史称“三方叛乱”“三总管之乱”。叛军势大,杨坚还是非常忌惮的,尤其是尉迟迥。不过,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又获得了并州总管李穆和关陇贵族的支持,开始着手平叛。

杨坚很会用人,以名将韦孝宽为帅攻打尉迟迥,消灭了尉迟迥,焚毁邺城。随后,杨坚又派王谊、梁睿分别攻打司马消难、王谦,司马消难南逃陈国,王谦被杀。至此,杨坚只用了4个多月就平定了三方叛乱。

581年,杨坚被晋封为随王,又得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同年,周静帝被迫“禅位”给杨坚,随朝建立,改元开皇,后定都大兴城,北周灭亡。因“随”含“走之”,不吉利,遂改为“隋”。杨坚就是隋文帝。杨坚建隋之后,为了以绝后患,对北周宗室大加诛杀,几乎屠戮殆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一改北周对突厥的和亲纳贡政策,表现冷淡,断绝纳贡。突厥一看就急了,加上北周和亲的千金公主的挑唆,再者突厥也不希望隋朝强大甚至完成统一。于是,581-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引军南下,掠夺河西诸州。同时,北齐残余高保宁也与突厥配合犯边。

隋文帝也不是吃素的,认为与突厥早晚必有一战,不如现在就打,随即展开反击,多次发动对突厥的战争。

突厥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可汗林立,有隙可乘。因此,隋朝著名外交家长孙晟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分化瓦解突厥。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同年,辽西高保宁被部下杀死,隋朝遂将辽西纳入版图。

584年,沙钵略可汗西抗西突厥,南抗大隋,内外交困,被迫向隋朝求和。之后,其妻千金公主被赐姓杨氏,封大义公主代表隋朝和亲,厥开始向隋称臣纳贡。

隋文帝跟周武帝一样,也有统一天下之志。587年,隋文帝废掉附属国西梁萧琮,西梁灭亡,并入隋朝版图。至此,隋朝离统一全国只剩下一个南陈了。

588年,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全权负责灭陈事务。同年,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贺若弼、韩擒虎等为将,隋朝发50万大军南下灭陈。南陈后主优柔寡断,六神无主,无法招架。589年,隋军攻破建康,俘陈后主,南陈灭亡。

590年,岭南俚人女首领冼英知陈朝已亡,率众归顺隋朝,并被封为谯国夫人,开幕府。之后,杨素又平定了江南士族豪强的叛乱。

至此,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80余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西南地区在北周内乱时脱离控制,584年隋文帝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当地爨氏实行羁縻统治。595年,爨氏叛乱。596年,隋朝派军征讨,设协州、恭州防备。

同年,库莫奚内附,居于安州。597-598年,高句丽兵犯营州,隋文帝派军讨伐,占领辽河以西,深入契丹,后撤回。

599年,厥突利可汗不堪都蓝可汗侵扰,只好南迁,被隋封为启民可汗。后都蓝可汗被杀,在隋朝的帮助下,启民可汗成为厥首领,向隋称臣。600年,西突厥达头可汗进犯隋朝边境,隋文帝派杨广、杨素出灵武,杨谅、史万岁出马邑,大破之,拓地千里。

604年,隋文帝病逝,一说被杨广所弑,晋王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也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不满足当下的现状,意在开疆拓土,重现汉朝盛世。

隋炀帝

605年,隋炀帝迁都东都洛阳,并修建大运河,为其征战四方的宏图大业作准备。同年,隋炀帝派刘方攻打不安分的林邑国,攻破其都占城,一举灭之。林邑王范梵志逃亡海上,并向隋朝谢罪。隋军不久后撤走,林邑很快复国。

隋炀帝很想打通自汉朝以来的丝绸之路,并使西域各国归顺。但是,当时的西域各国或听命于西突厥,或听命于吐谷浑。所以,隋炀帝要经略西域,首先要解决西突厥与吐谷浑。

吐谷浑为慕容鲜卑的一支西迁所建,隋初多次犯边。后来,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娶了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成为了隋朝的女婿,称臣纳贡。但是,吐谷浑并不安分,利用这层身份经常刺探隋朝情报,与西突厥私通,令隋朝大为恼火。

隋炀帝派裴矩出使西域,裴矩回国后建议,要想畅通丝绸之路必须消灭吐谷浑。恰巧608年,西域的高车部落进犯隋境敦煌,然后就后悔了,向隋炀帝请罪。于是,隋炀帝派裴矩去劝高车攻吐谷浑,将功补过。

面对高车从西部的突袭,吐谷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东逃,并向隋朝求救。609年,隋炀帝乘机亲率大军西征吐谷浑,一举灭掉吐谷浑,将青海和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纳入版图,并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青海的并入,在大一统王朝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不过,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南逃党项,并没有被抓住。

608年,隋炀帝派薛世雄攻打伊吾国,并建立伊吾城。610年,伊吾被并入隋朝版图,设立伊吾郡。

611年,隋炀帝又派人游说处于困境当中的西突厥处罗可汗。西突厥处罗可汗是个孝子,母亲是汉人,居于大兴城,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处罗可汗只好向归顺隋朝,称臣纳贡,不再干涉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至此,隋朝的版图大幅扩展,臻于极盛,西起且末,东至辽河,北起大漠,南逾交趾,面积约437万平方公里。而且,隋炀帝也终于打通了西线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除了经略西域之外,隋炀帝还在东南方向有所动作。607年,隋炀帝两次派人前往流求,希望其能够归顺。但是琉球主不从,于是隋炀帝于610年派大兵讨伐,杀流求主,俘虏数千男女而还。只不过,隋朝并没有将流求并入版图。

在各方威服之后,只有东北的高句丽仍然盘踞辽东和朝鲜半岛,游离于隋朝的宗藩体系之外。611年,高句丽越辽河犯边,侵占辽西。隋炀帝也是个暴脾气,哪里能够忍受。

于是,612-614年,隋炀帝发动了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隋朝收复了辽西,设置了辽东郡,但是因为隋炀帝招摇过市,大讲排场,泄露机密,瞎指挥,扔下30万具尸体而返;第二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爆发了杨玄感之乱,只好撤兵;第三次是连年征战,隋军逃亡严重,而高句丽连年战争也吃不消,于是乞降,隋炀帝正好借个台阶下,撤兵。

隋炀帝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工作狂”,爱好出巡,又非常能折腾。但是隋炀帝急功近利,老百姓受不了,东迁洛阳,又得罪了关陇贵族集团。其实,早在三征高句丽之前,已经有老百姓揭竿而起。615年,虽然第三针高句丽失败之后,天下已是遍地烽火,狼烟四起。同年,吐谷浑趁机复国,伊吾也重新独立,被西突厥控制。

617年,隋炀帝的姨表兄李渊在太原起兵,并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5月,杨侑被迫禅位,李渊建立唐朝,隋朝灭亡,享国37年。不过,一些忠于或者表面上忠于隋朝的势力仍然存在。

625年,唐朝削平各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但是在北方,仍有厥扶持的梁师都和隋朝宗室残余、隋炀帝之孙杨政道。

630年,唐朝联合薛延陀攻打厥,俘获厥首领颉利可汗,送入长安,厥灭亡,残部归顺唐朝。同时,由于厥灭亡,隋朝残余势力杨政道与祖母萧后也一起归唐,与颉利可汗一样,均被妥善安置。至此,隋朝的最后一支残余势力消亡。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可以说功莫大焉。而且,隋朝又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还兴修了大运河,对唐朝及其以后的朝代影响深远。不过,隋朝尤其是隋炀帝在位期间,过分的动用民力,急功近利,造成了大量的军民伤亡。同时,隋朝在拓展版图方面又不是很彻底,往往得而复失,过于短暂,如流星一般昙花一现,这个问题直到唐朝时期才得以解决。

杨坚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未称帝前鲜卑名为普六茹坚。父亲杨忠,据说祖上出身于北魏的武川镇,是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拜于独孤信麾下,北周武帝时官至柱国大将军,封随国公。556年,杨坚与独孤信女儿独孤伽罗成婚,独孤伽罗就是隋朝著名的独孤皇后,对杨坚的帮助和影响力极大。

别看杨坚出生于名门贵胄,仕途也很坎坷。周武帝初期遭权臣宇文护猜忌和多次谋害,差点被害。568年,父亲杨忠去世,杨坚承袭随国公之爵。之后,周武帝聘其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杨丽华即周宣帝的大皇后。但不久,随着地位的提升,杨坚又遭谗言,受到周武帝的猜忌。虽然周武帝没拿他怎样,但他从此一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周武帝宇文邕雄才大略,灭了北齐之后,有统一天下之志。如果,周武帝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可以说杨坚很难有出头之日。578年,周武帝北伐突厥途中突发疾病去世,荒暴的周宣帝宇文赟继位,杨坚的机会终于来了。

周宣帝荒淫无度,滥施刑罚,排挤宗室,爱好出巡,使北周国势日衰。579年,周宣帝传位于年幼的周静帝宇文衍,自己接着醉生梦死。周静帝即位第二年,杨坚就当上大丞相,并加快了篡夺北周大权的计划。580年,年仅22岁的周宣帝去世,杨坚矫诏当上了辅政大臣,总知中外兵马事,夺取了北周军政大权。

杨坚之后大肆剪除北周宗室,为改朝换代作准备。然而,他的行为引发了一些北周元老和重臣的不满,最出名的有三个:尉迟迥、司马消难和王谦。

尉迟迥是相州总管,孙女为周宣帝的一个皇后,是周宣帝爷仗人;司马消难是郧州总管,周静帝的老仗人,是当朝国仗;王谦是益州总管,关陇贵族集团王雄之子,烈士子女,对北周忠心耿耿。所以,尉迟迥、司马消难认为改朝换代应该是自己,怎么也轮不到杨坚,而王谦则是对北周感情很深。

580年6月,以尉迟迥为首的三大总管发动了针对杨坚的叛乱,史称“三方叛乱”“三总管之乱”。叛军势大,杨坚还是非常忌惮的,尤其是尉迟迥。不过,杨坚“挟天子以令诸侯”,师出有名,又获得了并州总管李穆和关陇贵族的支持,开始着手平叛。

杨坚很会用人,以名将韦孝宽为帅攻打尉迟迥,消灭了尉迟迥,焚毁邺城。随后,杨坚又派王谊、梁睿分别攻打司马消难、王谦,司马消难南逃陈国,王谦被杀。至此,杨坚只用了4个多月就平定了三方叛乱。

581年,杨坚被晋封为随王,又得到了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改朝换代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同年,周静帝被迫“禅位”给杨坚,随朝建立,改元开皇,后定都大兴城,北周灭亡。因“随”含“走之”,不吉利,遂改为“隋”。杨坚就是隋文帝。杨坚建隋之后,为了以绝后患,对北周宗室大加诛杀,几乎屠戮殆尽。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一改北周对突厥的和亲纳贡政策,表现冷淡,断绝纳贡。突厥一看就急了,加上北周和亲的千金公主的挑唆,再者突厥也不希望隋朝强大甚至完成统一。于是,581-582年,突厥沙钵略可汗引军南下,掠夺河西诸州。同时,北齐残余高保宁也与突厥配合犯边。

隋文帝也不是吃素的,认为与突厥早晚必有一战,不如现在就打,随即展开反击,多次发动对突厥的战争。

突厥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可汗林立,有隙可乘。因此,隋朝著名外交家长孙晟以“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策略分化瓦解突厥。583年,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同年,辽西高保宁被部下杀死,隋朝遂将辽西纳入版图。

584年,沙钵略可汗西抗西突厥,南抗大隋,内外交困,被迫向隋朝求和。之后,其妻千金公主被赐姓杨氏,封大义公主代表隋朝和亲,厥开始向隋称臣纳贡。

隋文帝跟周武帝一样,也有统一天下之志。587年,隋文帝废掉附属国西梁萧琮,西梁灭亡,并入隋朝版图。至此,隋朝离统一全国只剩下一个南陈了。

588年,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全权负责灭陈事务。同年,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贺若弼、韩擒虎等为将,隋朝发50万大军南下灭陈。南陈后主优柔寡断,六神无主,无法招架。589年,隋军攻破建康,俘陈后主,南陈灭亡。

590年,岭南俚人女首领冼英知陈朝已亡,率众归顺隋朝,并被封为谯国夫人,开幕府。之后,杨素又平定了江南士族豪强的叛乱。

至此,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280余年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全国的大一统,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西南地区在北周内乱时脱离控制,584年隋文帝设立南宁州总管府对当地爨氏实行羁縻统治。595年,爨氏叛乱。596年,隋朝派军征讨,设协州、恭州防备。

同年,库莫奚内附,居于安州。597-598年,高句丽兵犯营州,隋文帝派军讨伐,占领辽河以西,深入契丹,后撤回。

599年,厥突利可汗不堪都蓝可汗侵扰,只好南迁,被隋封为启民可汗。后都蓝可汗被杀,在隋朝的帮助下,启民可汗成为厥首领,向隋称臣。600年,西突厥达头可汗进犯隋朝边境,隋文帝派杨广、杨素出灵武,杨谅、史万岁出马邑,大破之,拓地千里。

604年,隋文帝病逝,一说被杨广所弑,晋王杨广继位,是为隋炀帝。隋炀帝也是个雄心勃勃的君主,不满足当下的现状,意在开疆拓土,重现汉朝盛世。

隋炀帝

605年,隋炀帝迁都东都洛阳,并修建大运河,为其征战四方的宏图大业作准备。同年,隋炀帝派刘方攻打不安分的林邑国,攻破其都占城,一举灭之。林邑王范梵志逃亡海上,并向隋朝谢罪。隋军不久后撤走,林邑很快复国。

隋炀帝很想打通自汉朝以来的丝绸之路,并使西域各国归顺。但是,当时的西域各国或听命于西突厥,或听命于吐谷浑。所以,隋炀帝要经略西域,首先要解决西突厥与吐谷浑。

吐谷浑为慕容鲜卑的一支西迁所建,隋初多次犯边。后来,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娶了隋朝宗室女光化公主,成为了隋朝的女婿,称臣纳贡。但是,吐谷浑并不安分,利用这层身份经常刺探隋朝情报,与西突厥私通,令隋朝大为恼火。

隋炀帝派裴矩出使西域,裴矩回国后建议,要想畅通丝绸之路必须消灭吐谷浑。恰巧608年,西域的高车部落进犯隋境敦煌,然后就后悔了,向隋炀帝请罪。于是,隋炀帝派裴矩去劝高车攻吐谷浑,将功补过。

面对高车从西部的突袭,吐谷浑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慌忙东逃,并向隋朝求救。609年,隋炀帝乘机亲率大军西征吐谷浑,一举灭掉吐谷浑,将青海和塔里木盆地东南部纳入版图,并设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青海的并入,在大一统王朝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不过,吐谷浑王慕容伏允南逃党项,并没有被抓住。

608年,隋炀帝派薛世雄攻打伊吾国,并建立伊吾城。610年,伊吾被并入隋朝版图,设立伊吾郡。

611年,隋炀帝又派人游说处于困境当中的西突厥处罗可汗。西突厥处罗可汗是个孝子,母亲是汉人,居于大兴城,面对内外交困的处境,处罗可汗只好向归顺隋朝,称臣纳贡,不再干涉隋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至此,隋朝的版图大幅扩展,臻于极盛,西起且末,东至辽河,北起大漠,南逾交趾,面积约437万平方公里。而且,隋炀帝也终于打通了西线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联系。

除了经略西域之外,隋炀帝还在东南方向有所动作。607年,隋炀帝两次派人前往流求,希望其能够归顺。但是琉球主不从,于是隋炀帝于610年派大兵讨伐,杀流求主,俘虏数千男女而还。只不过,隋朝并没有将流求并入版图。

在各方威服之后,只有东北的高句丽仍然盘踞辽东和朝鲜半岛,游离于隋朝的宗藩体系之外。611年,高句丽越辽河犯边,侵占辽西。隋炀帝也是个暴脾气,哪里能够忍受。

于是,612-614年,隋炀帝发动了三次对高句丽的战争,但是均以失败告终。第一次隋朝收复了辽西,设置了辽东郡,但是因为隋炀帝招摇过市,大讲排场,泄露机密,瞎指挥,扔下30万具尸体而返;第二次眼看就要成功了,但爆发了杨玄感之乱,只好撤兵;第三次是连年征战,隋军逃亡严重,而高句丽连年战争也吃不消,于是乞降,隋炀帝正好借个台阶下,撤兵。

隋炀帝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工作狂”,爱好出巡,又非常能折腾。但是隋炀帝急功近利,老百姓受不了,东迁洛阳,又得罪了关陇贵族集团。其实,早在三征高句丽之前,已经有老百姓揭竿而起。615年,虽然第三针高句丽失败之后,天下已是遍地烽火,狼烟四起。同年,吐谷浑趁机复国,伊吾也重新独立,被西突厥控制。

617年,隋炀帝的姨表兄李渊在太原起兵,并攻入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远在江都的隋炀帝为太上皇。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5月,杨侑被迫禅位,李渊建立唐朝,隋朝灭亡,享国37年。不过,一些忠于或者表面上忠于隋朝的势力仍然存在。

625年,唐朝削平各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全国。但是在北方,仍有厥扶持的梁师都和隋朝宗室残余、隋炀帝之孙杨政道。

630年,唐朝联合薛延陀攻打厥,俘获厥首领颉利可汗,送入长安,厥灭亡,残部归顺唐朝。同时,由于厥灭亡,隋朝残余势力杨政道与祖母萧后也一起归唐,与颉利可汗一样,均被妥善安置。至此,隋朝的最后一支残余势力消亡。

隋朝结束了自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次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可以说功莫大焉。而且,隋朝又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还兴修了大运河,对唐朝及其以后的朝代影响深远。不过,隋朝尤其是隋炀帝在位期间,过分的动用民力,急功近利,造成了大量的军民伤亡。同时,隋朝在拓展版图方面又不是很彻底,往往得而复失,过于短暂,如流星一般昙花一现,这个问题直到唐朝时期才得以解决。


  (https://www.635book.com/dzs/10434/4840864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