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71章 博望鲁班苑

第471章 博望鲁班苑


就这情况——吴楚叛军就由这种质量的兵员组成,睢阳城还能被攻的堪堪欲坠,也能说明睢阳国军的状况,也没比吴楚叛军强到哪里去。

    再加上窦婴、周亚夫所部,尤其是真正参战的周亚夫所部,有效战斗兵力并不少于叛军,且战斗素养明显高于叛军的前提下,三月而平吴楚,也就算不得多么惊世骇俗的事了。

    回顾过当年那场吴楚七国之乱,其实就不难发现:封建时代的战争,往往是不能将表面上‘号称’的兵力当真的。

    因为弱小一方,多半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夸大本方的兵力,好对敌方造成心理压力的同时,为自己争取更多墙头草的支持。

    而强大一方,虽然多半不屑于‘号称’,但也会默认将各类非战斗编制,也都给算进‘总兵力’当中。

    总结下来,吴楚七国之乱,叛军有效兵力十万左右,周亚夫平叛大军,有效兵力同样接近十万。

    人数方面,双方势均力敌,战斗素养方面,周亚夫所部占优。

    至于窦婴所部——无论是二十万的‘总兵力’,还是五六万的有效兵力,其实都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整场战争,窦婴所部压根儿就没参战,更没有靠近任何一处战场方圆百里的范围。

    你说这二十万人,汉家有没有投入?

    粮草给没给,战后有没有论功行赏?

    在战争过程中,这二十万人有没有起到作用?

    答案当然是:有。

    但毕竟他没直接参战,起到的也就是一个稳定本方军心、震慑叛军士气的作用。

    这么说下来,吴楚七国之乱,关东叛军vs长安朝堂中央,正面战场差不多就是十万人vs十万人。

    明白了这些,再回过头,看刘荣在高阙之战中,拟投入的十三万兵力。

    ——这十三万人,那可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有效兵力’,都要上战场杀敌的!

    什么辅兵、遂营、民夫之类,刘荣都压根儿没往里面算!

    也就是说,这一场战争,刘荣打算投入的兵力,无论是从人数还是战斗素养、综合战力,都远远超过了当年,吴王刘濞麾下的吴楚叛军。

    而高阙,又与函谷关极其相似。

    这就得出了一个十分有趣,且相当具有说服力的参照。

    试想一下。

    如果当年,刘濞带着麾下那号称百万、实则二十多万,有效兵力更只有十万的叛军主力,出现在函谷关外,会是个什么画面?

    在过去,每每说起‘当年,叛军倘若兵临函谷关’的话题时,刘荣都总是在说:且不说叛军打不打的下函谷关,只要出现在函谷关外,长安就要骚动,天子启就可能‘退位’!

    若是不去考虑这件事的政治意义,单纯从军事角度来看:按照以上假设条件,吴王刘濞,能不能打下函谷关?

    大概率打不下。

    但刘荣想说:凭什么?

    凭什么不去考虑这件事的政治意义?!

    ——当年,吴王刘濞的叛军,但凡将一支偏师,乃至先锋,甚至是个位数的斥候送到函谷关外,那当即就是天下震动!

    眼下,汉军将士出现在高阙外,难道就不会让高阙所守护着的幕南地区,以及幕南腹地的匈奴核心城市:龙城,因此而出现动荡吗?

    诚然,长安是带不走的,天子启只能,也必须待在长安,而匈奴单于庭是可以到处游走的;

    长安之于汉室的意义,远比龙城之于匈奴人的意义,重要不知道多少倍。

    但再小的影响,那也是影响啊?

    汉军将士兵临高阙,对高阙身后的幕南,以及龙城造成威胁;

    就算匈奴单于,能随着单于庭而到处移动,也并不意味着匈奴人,完全不在乎幕南地区和龙城啊!

    当年,吴王刘濞以十万有效兵力——尤其还是砸锅卖铁,老弱妇孺齐上阵的有效兵力,便逼得先孝景皇帝刘启腰斩自己的恩师;

    如今,刘荣打算派出训练有素、战斗素养合格,且人数达到十三万的有效兵力,去突袭匈奴人在幕南地区门户:高阙。

    匈奴人,难道就不会被吓得人心惶惶?

    军臣老贼屁股底下的虎皮单于大座,难道就不会烫屁股?

    就算此战,汉家无法打下高阙,甚至因此而引来匈奴人的猛烈反扑,刘荣也确信:此战过后,下一次来到长安的匈奴使者,必定不会是军臣单于所派出。

    准确的说,是不可能由匈奴‘先单于’:挛鞮军臣派出。

    说回高阙之战本身。

    十三万作战兵力的投入,看似不多,但考虑到当年,吴楚七国之乱,叛军主力那十万人马,可以说是刘濞争天下的家底;

    而高阙之战这十三万人,则是要挤在一起,攻下并守住高阙。

    前者是一场波及大半中原的全面叛乱,后者则是针对单一关隘的局部战争。

    刘荣很确定:这十三万人,几乎不可能同时上战场、不可能在高阙外铺的开。

    考虑到目标的大小、战争的范围,十三万这个人数,已经非常高了。

    更何况这十三万,还只是高阙战场的兵力投入。

    是的。

    和河套-马邑战役,分了两个战场一样:这场高阙之战,也同样不止一个战场。

    只是稍有不同的是:这一战,除了一个固定的高阙战场外,另外的几个战场都是不确定的。

    不单位置是不确定的,连其是否存在,也是不确定的。

    比如河西。

    在高阙之战爆发的同时,刘荣打算另外派出一支军队,在河套西部、西北部地区,进行战略威慑式游弋。

    另外,河套西部,还要有一支军队定点驻守,以防备对岸的河西各部。

    目的自然是为了预防河西,那些个死忠于匈奴单于庭的部族,在高阙之战爆发后,对高阙发起支援。

    河西部族要想支援高阙,方式有两种。

    ——要么,从河西沿大河往东北进发,直接去高阙支援;

    要么,就近东渡大河,侵扰、攻击河套西部,以转移汉家的注意力,达成类似‘围魏救赵’的效果。

    两种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可能同时发生——毕竟河西各部并非铁板一块,有人可能会选择直接支援高阙,有人可能会选择‘围魏救赵’,又或直接就是浑水摸鱼,去河套西部捞点好处。

    二者都有可能发生,那汉家自然是二者都要防。

    于是,除了高阙战场的十三万作战部队外,河套西部,还要有一支至少五万人的戍边军;

    另需一支三万人左右的机动力量,沿河套西部、西北部,至高阙一线游弋。

    再有,便是河套地区本身,也需要有军事力量进行镇压。

    ——汉家得到河套,终归还没过多少时间。

    当年河套-马邑战役,河套各部跪的固然够丝滑。

    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能说明这些部族,本身就不具备‘稳定性’。

    去年,这些人能滑跪汉军将士,今年高阙之战,他们就也能跪舔匈奴同胞,甚至在后方捣乱,让汉家无法专心攻击高阙。

    所以河套内部,也需要有五到八万兵力,或化整为零、或聚兵一处,以防范可能发生的后院失火。

    好在这部分人,倒不是非得精锐来——大半预备役,外加部分骨干老兵,足矣。

    只是这样算下来,整场战役,高阙主战场十三万,河套西部驻守五万,西北部游弋三万,河套内部留守五万——汉家投入的总兵力,便这么在不知不觉间,来到了骇人听闻的二十六万人之众!

    二十六万战卒!

    什么概念?

    ——按照塞外作战,则民夫三倍于战卒的比例来算,刘荣需要为了这二十六万战士,征召高达七十八万人的民夫!

    这一战,汉室投入的‘总兵力’,也将达到耸人听闻,且货真价实、没有半点‘号称’水分的:百万之众!

    如今汉室,人口三千万上下,将近五百万户家庭。

    一场需要汉室投入百万人的战争,等于说汉室全天下,平均每五户人家,就要有一个男人参战;

    全天下的人,无论老弱妇孺——除了没到始傅年纪的小孩儿外,平均每三十个成年人,就要有一人参战。

    这个比例,极其恐怖。

    因为‘成年人’这个概念,包含了老人和女人。

    三十个成年人,去掉女人剩一半,去掉老人再少一半。

    等于说是每七到八个壮年男性,就要有一人在今年冬天的腊月凛冬,或为战卒、或为民夫,自朝那塞踏足河套大地。

    如此庞大的人力成本,自然也意味着同样庞大的后勤供应成本。

    ——上百万人,每个月的粮食消耗,就高达两百万石!

    战争只需要维持六个月,军粮的消耗,就能吃掉汉室一整年的理论农税收入!

    考虑到如今,汉家的农税会被地方截留三成,余下的也多半要用来发放官员俸禄。

    可用于‘操作’的盈余,不足农税总量的一成。

    也就是说:这场高阙之战,如果让相府国库去负责粮草供应,那只需要半个多月,就能把相府国库去年的农税收入盈余给吃光。

    若打上三、五个月,那往后十年,相府国库就别想做事儿了——老老实实休养生息,争取别拖欠官员俸禄,就已然能算的上是‘燃尽’。

    当然了,按照惯例和制度,这百万人的口粮,其实并不都要官方负责。

    ——被征召的民夫,无论是自己吃的口粮,还是因‘别有用心’、想要建功立业而带上的弓、剑之类,都是要自备的。

    至于作战单位,除了本身就属于南、北两支禁军,以及飞狐军那样的常备野战军,或虎贲、羽林等中央直属武装的职业军人外;

    任何一位不属于常备武装、非职业军人,是在战前被征召编入军中的,理论上也同样要自备干粮、军械。

    当然,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汉天子往往会将标准放宽一点。

    比如有经验的老兵,以及特殊兵种——如巨盾、甲兵、弩手等,本身不具备‘自备军械’能力者,是可以空手到军营报道的。

    至于口粮,也往往只需要他们象征性带个三五日的量,后续便统一由朝堂中央负责。

    只是民夫,历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的待遇——吃的、喝的、用的,武器军械,都得自己带。

    而这一战,刘荣却打算把这一份缺口,也给补上。

    原因无他——塞外作战的艰苦,即便刘荣没有体验过,也不难想象。

    就说眼下,刘荣算出来的这百多万号人,真要出了朝那、去了河套,指不定有多少人要埋骨他乡、死在塞外!

    且此战,不同于过往的诸侯王叛乱,又或是与匈奴人之间的大规模战役——战场只有一个高阙!

    除了登上高阙墙头的绝对精锐,其他任何民夫、辅兵,乃至于承担其他战略任务的部队,都几乎不可能得到杀敌建功的机会。

    当今汉室在战前征召民夫,百姓民为什么没有太大的抵抗情绪?

    正是因为有机会建功——只要运气好,未必就不能砍下一个迷了路、脱离大部队的敌人的脑袋!

    而在这样一场民夫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建功,同时又要承受极度艰苦,且承担非战斗伤、亡的战争当中,刘荣真的很想给他们一些补偿。

    左思右想,唯一能想到的,也就是口粮。

    ——不让他们自掏腰包、自备干粮,跑去河套为大军做无私贡献了;

    给他们一口吃的。

    哪怕给一半,甚至是一部分,也总好过完全不给。

    “面食,紧着作战部队;”

    “粟,便留给这些苦命人吃吧。”

    “若一切顺利,战后论功行赏、抚恤伤残,也不能忘了他们。”

    如是想着,刘荣背负双手,却难得出现在了上林苑——已经阔别许久,接连数月没能抽空来看看的博望苑。

    看着苑外围,佃农们身形佝偻,面色却也不算愁苦的清理着秸秆;

    再看看苑内,几年前还人迹罕至的阔野,如今却是宅院林立,人来人往。

    刘荣莫名一笑,感受到了许多不曾有过的平静。

    但最终,刘荣并没有在其他地方驻足太久,而是径直朝着苑林深处,与猎场相连的一块军事管制区。

    ——如何以更小的代价攻下高阙,是刘荣眼下关心的头等大事。

    而在当今汉室,几乎所有能减少汉军将士伤亡、简化战争进程的军事用品——无论是试验阶段的还是投入量产的,都只会出现在刘荣此行的目的地。

    上林,博望鲁班苑……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2400/6734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