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66章 点将!

第466章 点将!


试问对于华夏武将而言,军事方面的最高成就是什么?

    后世人或许会说,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数百年前的宗周列雄会说,开疆拓土,百战百胜!

    但这个问题在如今汉室——准确的说,是在如今的草原上,却是出奇一致的。

    一个汉人将领,在草原游牧民族这里,所能得到的最高成就,或者说是最高‘待遇’,是被塑像朝拜。

    究其原因,自然是匈奴人兴奋地原始萨满教,主张世间万物皆可成神的思想。

    所以,只要是匈奴人打不过的,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被捧上神坛。

    小到一块石头,一棵树木;

    大到匈奴单于,又或是汉人将领。

    只要是能让匈奴人束手无策,甚至反伤匈奴人的东西,便都会在草原游牧民族的价值体系下被神化。

    按照这套价值观,就好似匈奴人眼中,世间只有自己一人是‘人’。

    主打的就是一个自我以下皆蝼蚁,自我以上皆神明。

    刘荣始终认为:后世姨妈巾国人的思想价值体系,与这两千多年前的匈奴原始萨满教,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勾八就是欠揍!

    你好声好气跟他说话,他就会觉得你是怕他,随即得陇望蜀,蹬鼻子上脸。

    有事儿没事儿给他两个大嘴巴子,他就会觉得:嗯,敢打我,还打疼了,果然是神明没错了。

    于是,你就成了他慈祥的父亲。

    而在这一套思想价值体系下,匈奴人神化一位汉军将领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就是为这位汉将捏塑泥像,并早晚朝拜。

    他们会认为,这位天神降之于汉家,暂时在世间给汉人做将领,早晚都会回到天上的在世神明,必定会被自己的虔诚所打动。

    如果自己运气够好,那这一世,自己就能得到这位在世神的庇佑。

    就算运气差些,这辈子没能得到这位在世神庇佑,也起码能为自己结下下辈子的善缘。

    下辈子能别再投胎到草原,而是去温暖的中原,做衣食富足的汉人,自然是最好不过。

    至不济,也至少别再投胎成底层牧民,乃至牧奴……

    在历史上,有许多汉家将领,曾得到过游牧民族这一特殊方式的崇拜。

    比如太宗孝文皇帝年间,驻守云中足足二十多年,始终确保云中城门不破、城墙不失的郡守魏尚;

    比如历史上,与景帝、武帝年间历任边郡,打的匈奴人哭爹喊娘,以至于典属国公孙昆邪疾呼‘快让他收了神通吧’的飞将军李广。

    自然,还有千百年难出的帝国双壁:卫青、霍去病。

    却鲜少有人知,原历史时间线上的苍蝇郅都,也曾为匈奴人塑泥神像,以早晚朝拜。

    可以这么说:在历史上的西汉前半页,判断一名武将是否名副其实、真有本事时,最具含金量,同时也最具说服力的判断依据,就是看匈奴人有没有为其塑像。

    如果有,那无论这个人被太史公黑成了什么样,这个人都是有点东西的——而且不止‘有点’。

    反之,一名汉将,哪怕是被太史公吹得天花乱坠,又是功勋卓著、又是智勇双全,只要他没有被匈奴人塑像,那他就是个铁水货。

    最起码,也能说明这个太史公口中的‘名将’,从来都不曾打疼匈奴人。

    要知道游牧民族,向来都是直来直去的。

    只要你把他打疼了,他说塑像就塑像,说认父就认父,半点都不带含糊的!

    什么见风使舵、识时务者为俊杰之类的技能,更是早就被草原游牧民族点满。

    这样一群人,你都没能让他们为你塑像?

    你还有脸说你是汉将?

    而郅都这个人,大抵是因为‘逼杀太子荣’这一政治污点,以及被窦太后赐死的悲惨结局,在史书上留下的痕迹并不多。

    但即便如此,即便太史公极力笔削春秋,终也还是不得不留下这样一段描述。

    ——在太子荣死后,(孝景)皇帝为了保护郅都,将其任命为雁门太守,使其戍边卫疆;

    而后几年,郅都率军抵御匈奴人入侵,被(匈奴人)誉为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匈奴人用木头刻出郅都得形状,立为箭靶,是士兵们策马挽弓,但士兵们畏惧郅都,居然没人敢射中郅都形状的木靶。

    于是,直到郅都失去,匈奴军队都再也没有靠近过雁门……

    短短几句话的描述,能提炼出来的信息量,却堪称海量。

    首先,最核心,同时也是最惊人的一点是: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并非汉家内部自吹自擂,又或是看在景帝刘启的面子上,将郅都这个景帝心腹吹吹捧捧上去的;

    而是匈奴人在亲身体验过后,‘官方认证’的用户评价!

    其次,从历史上的孝景皇帝年间,匈奴人在汉室边境的活动规模、频率,我们其实也不难发现:在孝景皇帝年间,汉家的边墙并不很太平。

    虽然吴楚之乱前后,匈奴人始终没有真正干涉汉家的内部动乱,但无论是在吴楚之乱前,还是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匈奴人在汉北边境的‘活动’频率和规模,都可谓与日俱增。

    尤其是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匈奴人就好似是因为自己错过机会、没有在吴楚之乱中横插一脚而懊恼不已;

    于是接连多年,对汉北边境进行高频次、高强度入侵,以作为宣泄。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历史上的汉景帝后元三年,即公元前141年。

    却也并非是到了这一年,匈奴人就不再侵扰汉室了。

    而是匈奴人针对汉室的侵扰,在这一年到达了巅峰,并最终促成了一件并不亚于太祖皇帝白登之围、吕太后受国书相辱,以及太宗皇帝十四年,匈奴先锋火烧回中宫的国家级耻辱性事件。

    ——汉景帝后元三年,天子启病重弥留,遂使皇太子刘彻提前加冠,为即将到来的政权交接做准备。

    得到消息,匈奴单于挛鞮军臣当即下令:尽发幕南、河西、河套可战之兵,各自就近奔袭汉边关隘,发起对汉室版图的全面入侵!

    恰逢彼时,汉室在吴楚之乱平定之后,为削弱宗亲诸侯所制定的一系列削藩政策,都到了下刀割肉的关键时刻。

    为确保万无一失,景帝刘启将北墙相当一部分戍边力量,都调去了关东驻防,以免关东生变。

    边关防务空虚,匈奴人又是趁天子弥留、人心惶惶之际倾巢而出,边关防线自然是一触即溃。

    短短十数日,汉-匈边关悉数燃起战火,边墙关隘、要塞及军事重镇大半告破!

    数十万边郡军民,就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年,为后世史家公认为汉室北疆四郡,在两汉四百多年历史当中,最苦、最难的一年。

    在这一年当中,汉北四郡遭受了匈奴人长达数月的驰掠。

    四郡军民,战死、伤残,又或被掳走的人数高达十几万,占了四郡总人口的至少四成!

    定囊、雁门、代、上四郡,更就此元气大伤,在往后数十年里接连不断接收内陆移民,才总算是恢复元气。

    更要命的是:和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先锋踏足关中,火烧回中宫一样;

    这一次,汉家又有一座行宫,被匈奴先锋所点燃。

    而且这一次,火光距离长安更近。

    ——不再是直线距离长安二百里,实际路程三百余里的回中宫;

    而是直线百余里,路途也不超过二百里的甘泉宫!

    甘泉宫!

    汉天子于每年夏季,前去避暑的甘泉行宫!

    这一事件,为后世人称之为‘火烧回中宫’,也被当时的汉室官方正式命名为:凌辱之恨。

    正如以上所言:从吴楚之乱得以平定,一直到景帝末年的凌辱之恨,汉室北方边墙的状况,实际上是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恶化的。

    在此前提下——在边防状况越来越糟糕、边防压力越来越大的前提下,郅都能为位处边境第一线的雁门郡,带来长达数年的绝对和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汉室这边,天子病重,储君少弱;

    关东暗流涌动,边关守备空虚;

    反观匈奴人——军臣单于才刚整合单于庭,正处于权利的鼎盛时期,恰好匈奴帝国,也刚好到达了军事实力的巅峰。

    两相对比之下,双方之间打出火烧回中宫、汉北四郡糜烂的结果,几乎是必然。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郅都一个‘戴罪之臣’,一边顶着窦太后为孙儿刘荣报仇的压力,一边还能打的匈奴人抱头鼠窜——都不敢朝自己的木像挽弓搭建,以至于不敢再靠近雁门!

    刘荣只想说:上一个达成如此成就——上一个让匈奴人不敢靠近其防守区域的人,还是太宗皇帝年间的魏尚。

    至于下一个?

    大概率不是卫霍,就是霍卫。

    ——连接连取得朝那、河套两战胜利的程不识,都还不曾被匈奴人如此‘礼待’!

    如此将才摆在面前,偏偏汉家眼下又饱受将官稀缺之苦;

    刘荣难道还能放着郅都不用?

    难道还真能把匈奴人官方认定的‘战克之将,国之爪牙’,召回长安给自己做保镖头子,又或是京都治安大队队长?

    开什么玩笑……

    “不妨明告将军。”

    “——高阙之战,已然定下章程。”

    “庙算,得胜。”

    见郅都思虑良久,却始终不发一言,刘荣倒也没有急着催。

    而是如是一语,将郅都的注意力拉回眼前,而后再道:“将军亦曾戍边,非‘南将’。”

    “高阙有多重要,得之何利、失之何弊,无须朕过多赘述。”

    “——只要高阙在手,即便朕自此不复用兵于草原,我汉家,也至少可得二十年太平!”

    “二十年后,也至多不过是高阙告急,而非边关告急。”

    …

    “更何况拿下高阙后,朕也不可能就此偃旗息鼓,与匈奴人握手言和。”

    “——朕,有太多太多账,要和匈奴人算。”

    “我汉家,也有太多太多国仇、家恨,要向匈奴人讨要。”

    “所以高阙,朕是一定要得到的,这一点没有商量。”

    “区别只在于:苍鹰郅都,是否愿意为国之爪牙——替朕飞去朔方,啄瞎匈奴人的眼睛,叼走匈奴人的哨卫?”

    “又或朕,还需另寻先锋,以此泼天之功相酬……”

    实际上,并不需要刘荣说这么多——又是夸、又是捧,又是以武勋诱惑之类;

    单就是过去这几年,从天子心腹、预备九卿,到边关将领、博望侯属从的巨大落差,就足以让眼下的郅都,不顾一切的赌这一把。

    之所以在刘荣发出邀请后,没有第一时间作出答复,而是皱眉陷入沉思,自是和先前,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位老将一样。

    ——高阙,很难打。

    天时、地利、人和皆具,也不过是堪堪‘有可能’。

    但凡缺其一,便几乎不可能成功!

    郅都确实是要赌这一把。

    但也恰恰是因为要‘赌’,郅都才不得不慎重思考,好得出一个相对可行的方案,以取得刘荣的信任。

    ——郅都根本不相信刘荣,会无条件把攻打高阙的先锋任务,交给自己这么个‘非亲非故’的先帝遗臣。

    若是不能拿出一套可行的方案,郅都根本无法保证这个机会,不会被刘荣交到其他人手中。

    比如博望侯程不识;

    比如飞将军李广。

    再不济,也还有郦寄、栾布、韩颓当三位老将军兜底。

    冲锋陷阵,他们或许不再有那个力气了;

    但指挥作战,总还是不在话下的……

    只是此战的目标,终归是不亚于函谷关的高阙。

    即便再怎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郅都最终,也依旧没有想到太好的办法。

    ——于冬天开战,趁河面冰封夜班而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已经是汉家从战术方面,所能达到的极限。

    去掉护城河:大河的阻碍,并制造出突袭机会,已经是汉家在战术层面,能为前线将士争取到的最大优势了。

    剩下的,就只能靠将士们一刀、一枪去拼。

    于是,郅都的关注点,很快就从战斗本身,转移到了战前准备方面。

    ——要想让高阙外的大河冰封,非腊月凛冬不可为!

    而在能冰封大河的腊月,汉军将士们在河套北部,也很难不被‘冰封’。

    既然战略战术层面,汉家已经无法做到更多,那唯有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来降低必然会出现的非战斗减员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2400/6735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