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 第456章 万望陛下三思!

第456章 万望陛下三思!


第456章  万望陛下三思!

各自恍惚、思虑良久,三位老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经过一番漫长的眼神交流,终还是由三人中,最直率、最‘粗俗’的弓高侯韩颓当站出身。

对刘荣微一拱手,便接过刘荣含笑递出的长棍,昂首看向悬挂的堪舆,而后滔滔不绝的说了起来。

“世人都说,我汉家的帝都长安,如一‘斗’字。”

“坊间,甚至有人说长安城,更应该被称为‘斗’城。”

“说来我汉家疆域,大体上,也呈一粗矮的‘斗’字。”

“——至少北方边墙,原确是东西绵延近万里,大体皆为东西向,唯独最西侧,如‘斗’字般缺了一角。”

“这原本缺失的一角,便是如今的朔方、五原二郡。”

“也就是河南地。”

“又或是陛下所常说的:河套。”

一段四平八稳的开场白道出口,韩颓当便回过身,对栾布微微一笑。

而后便呵笑道:“去岁河套一战,我和榆侯、曲周侯三人——尤其我和榆侯,也算是走遍了大半个河套。”

“其地形、地势,又周边山川河流,我与榆侯不说是了若指掌,也总还算略知一二。”



“河套,南有高岭以绝,西、北、东三侧,又均为大河所阻隔。”

“大河西岸的河西、北岸的幕南,均为北蛮匈奴所掌。”

“唯独东岸,是我汉家的北地郡和上郡。”

“——北地位于河套东南,上郡位于河套正东。”

“若再加上河套东北方向的云中,我汉家与河套间,也勉强算得上‘毗邻接壤上千里’。”

言罢,韩颓当便带着欠意的微笑,将话头交给了去年河套之战,因‘总揽大局’而没能亲临河套战场的曲周侯郦寄。

感知到韩颓当释放的善意,郦寄也是微笑一拱手,默然承了这份人情。

便见郦寄深吸一口气,旋即含笑唏嘘着接过了话头。

“去岁一战,某有幸受陛下以大军向托付,又将士用命,窃得些许功勋……”

“然早在去岁战前——乃至早自太祖高皇帝时起,我汉家,便已是对河套念念不忘。”

“某尚还记得,太祖高皇帝曾亲言左右:河南地,乃我诸夏应许之地!”

“早自盘古开天地以来,河南地,便乃我华夏神圣不可侵犯之领土。”

“只可惜,秦末天下战火纷飞,反秦义军群起;”

“二世胡亥强令秦北墙边郡南下,错使北墙防务空虚,以至北蛮匈奴沐猴而冠,窃夺河南地。”



“遥想当年,太祖高皇帝欲与公侯大臣斩白马而誓盟。”

“可单就是誓盟时,所需斩杀的那匹白马,萧相国便寻了足有十数日,才从军中临时掉了一匹驿马。”

“及太祖高皇帝所乘圣驾,更是连八匹同色的马都凑不出。”

“黑、棕、栗、褐、沙、杂花、灰青——区区八匹马,却足有七种颜色。”

“便自那时起,我汉家上至庙堂君臣,下至苍生黎庶,便皆知:唯有河南地,方可缓我汉家马匹之奇缺。”

“也唯有先夺河南地,我汉家,才能不再为匈奴轻骑所掣肘。”

话说到这儿——尤其还是说起了太祖高皇帝年间,即开国后的陈年旧事;

虽原本打定了主意,要‘冷眼旁观’眼前的三个老家伙讨论出个结果,刘荣也还是不得不站出来接过话头。

“是啊~”

“汉匈平城一战,太祖高皇帝身陷白登之围,险些置我汉家宗庙、社稷,于风雨飘渺之中。”

“后太祖高皇帝驾崩,吕太后临朝掌政,更成为狄酋冒顿以国书相羞辱。”

“——国仇家恨呐~”

“每每念及此般往事,朕,便总觉得身上冠玄、头顶硫冠,腰间印玺更沉了些。”

如是说着,刘荣便算是划水式参与了话题,而后便又再度沉默下来,将这场讨论交还给了郦、栾、韩三位老将。

便见三人感同身受的叹息着点下头,又唏嘘感怀一阵,才由郦寄继续往下说道:“当时,军中将帅无人不言:先得河套以组骑军,后以骑军正面战胡。”

“这,是唯一可以击败匈奴人,使我汉家北墙不再受胡骑侵扰的方式。”

“——后来,太宗孝文皇帝迫不得已,另辟蹊径,于雁门、上郡等地广设马苑,以培育战马。”

“但此马苑育马法,一来花费颇巨,二来,又多位于北墙一线,随时都可能为匈奴人所攻击。”

“再有,便是十步之墙,跑不出千里马。”

“太祖高皇帝遍设马苑于边墙,虽稍解了我汉家‘马匹奇缺’的燃眉之急,但边墙诸苑出栏的马匹,可谓战马者却十不足一。”



“便拿太宗孝文皇帝,最早设立的雁门苑为例。”

“——去岁末,雁门苑有种马一十七匹,母马七百二十九匹,未长成之马驹百四十六匹。”

“合计:九百九十二匹。”

“此外,雁门苑去岁还有马七十四匹出栏。”

“此七十四匹马,有近半数公马经阉割,做了驿站传马。”

“余下半数母马——共四十一匹,有一十六匹优等驽马入了少府,一十七匹劣等驽马售与商队,作拉车之用。”

“只余区区八匹良种母马,调与飞狐军做了战马……”

说着,郦寄还不忘痛心疾首间,双手分别伸出五个、三个手指。

“八匹。”

“区区八匹战马。”

“真到了战场上,只须胡骑百人一轮齐射,这八匹战马——雁门苑每隔数年,才能出栏一批的全部战马,便都要死在乱箭之下。”

“如此,我汉家还需多久,才能以骑万、千而成军,与匈奴胡骑正面对战,以绝北墙后患呢?”

“——百年?”

“——还是千年?”

郦寄话音刚落,一旁的栾布便顺势接过话头。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三载,于边墙设马苑七处;”

“先孝景皇帝在位六年,亦设马苑一十一处于北墙,且另有一十八处待设。”

“——便都算上,边墙共三十六苑,即便皆不逊色于雁门苑,苑马三岁一出栏,却不过三百之数。”

“岁得出栏战马百匹,而万骑之军,确需战马二万余,乃至近三万匹……”

说到最后,栾布也是尴尬的笑着摇了摇头。

却并非反驳郦寄,而是非常赞同。

经过一个简单的算术题,便不难得出结论。

——将太宗皇帝所设七处、先孝景皇帝所设十一处,外加计划要设,却还没落地的十八处,总共三十六处马苑都算上;

每三年出栏一批战马,每个马苑每隔三年,出栏战马八匹。

平均算下来,边墙三十六苑,年出栏战马各两匹半,不到三匹,总共出栏战马不足百匹!

而纯骑兵作战部队,通常是以‘骑校尉’为基本作战单位,即八百骑;

又通常以骑都尉,来作为分战场的参战单位,即四千八百骑。

就说骑校尉,骑兵八百,按一人两马的低配置来算,也需要足足一千六百匹合格的战马。

而这一千六百匹战马,却需要汉家的边墙三十六年,花费将近二十年的时间,才能勉强凑齐。

二十年,却只能组建一支骑校尉,区区八百骑兵……

至于骑都尉,那就更别提了——足足四千八百骑!

若再进一步,以一人三马的高配置标准来算,足足需要一万四千多匹战马!

如果全指望边墙三十六苑,更需要至少一百五十年的时间……

所以,郦寄说的没错。

太宗孝文皇帝,于边郡广设马苑,并交代继承人:先孝景皇帝将此发扬光大,真的就是万般无奈下的‘另辟蹊径’‘曲线救国’。

想来,太宗皇帝也没指望通过这种方式,便组建起成千上万骑兵所组成的强大骑军。

而仅仅只是做些力所能及的、聊胜于无的努力,来稍稍改善汉家马匹奇缺——尤其是战马奇缺的窘境。

边墙诸苑出栏的战马再少,也起码能让先头斥候斥候部队,不再因缺战马而头疼不是?

更何况边墙诸苑,除了少量的战马外,还能同时产出相当数量的驽马。

这些驽马,且不说能带来多大的经济效益——单就是战时,对后勤保障工作提供的支持,就已经能值回票价了。

至于战马?

开国元勋郦寄、降汉‘胡’将韩颓当,以及军方常青树栾布——乃至于天子刘荣都不得不承认:郦寄说的是对的。

甚至不单是开国后,长安朝堂内外的公侯大臣们;

时至今日,刘荣这一朝的长安朝堂,也同样坚定地认为:能打败匈奴骑兵的,只有汉家的骑兵!

而要想组建足够强大、足够数量的骑兵部队,汉家就迫切需要一块合适的养马地,以及相当基数的良马种群,来作为‘启动资金’。

一切的一切,都指向河套。

只有河套,能解决汉家组建骑兵部队,所面临的一切难题。

河套就是天底下顶好的养马!

河套就有整个已知世界最为庞大——至少是最为庞大‘之一’的良马种群!

有了河套,就有了养马地、就有了培育战马的‘启动资金’;

之后的一切,就都会变得非常简单,水到渠成。

说到此次,三个老家伙自然是你一言,我一语,以‘陛下得取河套,乃福佑子孙万代之大功’之类的话,拍起了刘荣的彩虹屁。

刘荣也是与三人客套一阵,说些‘都是诸位将军之功,朕不过是会用人而已’之类的客套话,才将话题重新引回正轨。

便见郦寄深吸一口气,稍一肃面上神容。

而后,便从军事战略的视角,将河套地区的大致状况摆上了台面。

“过往数十年,我汉家之所以夺不回河套——太宗皇帝,之所以宁愿遍设马苑于边郡,也不愿图谋河套,绝非历代先皇无远志、军中将士不效死。”

“而是河套本身,极难攻取!”



“兵法有言:居高而临下,则必居高而‘凌’下;”

“位下而望高,非十倍于敌,不可围之;非五倍于敌,不可攻之。”

“若强攻——纵三倍于敌,无以胜;纵倍于敌,或溃败;敌我相当,则必为敌所尽灭。”

“河套,便是这么一块居高而‘凌’下,守之颇易,攻之极难的,兵家甚忌为‘不可攻’之地。”

“其地势,连高岭之南侧,及中部高;西、北、东三侧皆低。”

“——无论是自河西向东、自幕南向北,亦或自北地向西,皆会是以低攻高。”

“而高阙,便位于河套以北,大河对岸,阻隔河套-幕南的河岸线。”

话到此处,手握长棍的韩颓当,才终于把话题接回,开始做总结性发言。

便见那长棍高抬,先是在堪舆上的‘高阙’二字上一点,而后,又在整个高阙周围大致画了个圈。

“自河套北攻高阙,本该是‘居高而凌下’,俯冲接敌。”

“此本乃敌劣、我优之局面。”

“然大河东西而流,我汉军将士自南向北、自高向低俯冲‘凌下’之优势,便会为大河所阻断。”



“反倒是高阙,居河畔而依山峦,关坚墙固,又有大河护关。”

“而我汉家欲夺高阙,则必先淋箭羽而急渡,再三受敌半渡而击,死伤惨重;”

“便是将百千将士送到河对岸,也绝非大功告成。”

“——拼死渡河,精疲力竭下的将士们,还要立刻强攻高阙。”

“步卒争度,自当轻装简行不说,更不可能将攻城器械送到对岸。”

“轻装急渡大河,而后在没有器械之力的前提下,几乎‘徒手’强攻高阙;”

“二者结合在一起,便几可称之为:纵天神降下雷、火相助,亦无以破局之大难。”

话音落下,韩颓当终于将木棍交还给了刘荣,并向刘荣深一拱手。

而后,郦寄、栾布二人也先后站出身,对刘荣躬身拱手。

“陛下欲得高阙,臣等,皆敬陛下之宏图大志。”

“然高阙之难攻,不逊于函谷之稳固——非鬼神之力,不可违也。”



“去岁一战,北蛮匈奴损兵折将,更失河套,三五岁间已然不敢再战。”

“边墙难得安和,朔方、五原二郡,更负我汉家‘不败骑军’之重担于己身。”

“万望陛下三思。”

“非十足把握,我汉家,绝不可因攻高阙,而使边墙再生战端……”

“至少近几岁,若非泼天之利唾手可得,我汉家,便不宜再兴刀戈了……”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2400/6736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