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 第139章 人造盐田

第139章 人造盐田


一直以来。

    如何应对官员考核,优中择优,劣者淘汰,一直是朱元璋的心病。

    甚至,如今国朝争端最多的选仕,也让他极为头疼。

    然而两次从大孙的口中,听到加分减分,再从苏闲这里听到对商户的加分减分。

    却也让他生出不一样的想法。

    而在此时。

    苏闲要是清楚朱元璋的想法,他恐怕有些无奈,得了,又提前把张居正的“考成法”雏形,给提炼出来了。

    不过说起来,这位公心为国的“首辅”,以考成法得罪了太多的官员。

    好些原本能摸鱼,任上不管事,朝中有后台,只需要当个糊涂佬,四五年一过,马上走马升迁的官员,被考成法折腾的原地踏步,甚至淘汰出局。

    考成法一出,官员每年完成的任务必须记录在三本账本上,定下期限。只要期限一到,完成的打钩,不完成的打叉。张居手握大权,以此种方法选拔能臣,压住官场浮躁之风,还官场高效运转。

    但是在其病逝之后,却很快迎来清算!

    所以。

    苏闲目前虽然被逼急了,有和胡惟庸切割,避免最后陷入胡惟庸案的想法,但还真没有和全体官员作对的念头。

    而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趁此机会,给胡相一刀。

    想到这里,苏闲很快说道:

    “陛下,其实这个办法,还有人跟我想到一块去了,只不过没有加减分的举措。或许陛下真的要集结官商,以大明的官员,驾驭这些商贾,并且用积分制的时候,可选用此人。”

    此话。

    这就是明晃晃的夺权了!

    在场的都是老狐狸,朱元璋岂能不知道。

    但他倒是好奇,惊讶苏闲此举的同时,又想知道对方会跟自己举荐什么人?

    不会是他们亲戚或是朋友吧?

    “此人是谁?”朱标也好奇看来。

    苏闲也看向他,“恰好,此人正是太子殿下的伴读!”

    啊?

    还不等朱标反应过来,苏闲从袖中取出一物,其实他在前世一直很好奇,古人是怎么从袖口里面取东西。

    真正到了现在才知道,娘亲在里面缝了个内袋,可以放一些银两、小件东西。

    内袋的开口朝着胳膊肘,这样一来,走的时候也不会掉了。

    苏闲取出那封,给格物院送来的“信封”。

    “陛下请看,此人名叫茹瑺!”

    “茹良玉?”

    朱标惊讶一声,看到朱元璋朝着自己看来,他连忙说道:

    “父皇,此人是衡山人士,据说自小也是神童。常年沉浸在书籍之中,练就一身过目不忘的本事,对当下各类政事也颇有见解,所以……”

    “你不用说,咱比你清楚。”朱元璋淡然道。

    朱标愕然。

    父皇心里自有一把尺,衡量着这国朝百官。

    “真是此人提的?”

    苏闲点头。

    朱标看过后,朱元璋才接过,大致扫了一眼。

    随后才道:“的确没有你说的积分,但……理应是有想法的。”

    一边说着,朱元璋看向一旁,“将此人先记下。”

    “是!”

    国朝事务繁多,虽然很多人朱元璋心里都有衡量,但过于关注的还是要记下来。

    “这运输之法说完了,用此类方法,固然可以平衡各地。但最根本的也没有解决掉——私盐之利!”

    此刻。

    朱元璋也发现了,苏闲的目光,不时往后方的那个奇怪的“火盆”和“盐池”看去。

    虽然早就知道苏闲要在这上面做文章,但他目前最关注的,还是那笔算出来的“亏空!”

    “不错,将这些盐商整合,只要保证朝廷自己的这笔账不出错,那么商贾内部之间,如何竞争倾轧,也不关朝廷的事。更不会出现大盐商将盐引贩卖出去,以至于下面的盐商无利可图,最后导致没人运送粮草,边屯败坏之事发生!”

    朱元璋点头。

    马皇后也早已明悟,毕竟盐商淘汰制度,谁没完成任务就换一个新的上来。

    光是此法,就解决了《盐引论》上面的大部分疑问。

    “其实此法若成,也可以解决一部分私盐。”马皇后想了想还是说道:“但没办法解决太多。”

    “正是。”苏闲道:“其实刚才说了那么多,联合之前的宝钞来看,私盐之所以泛滥的原因只有一个,百姓愿意投身私盐……是因为私盐便宜!”

    说到这里,苏闲的解决答案,也就脱口而出了。

    “你的意思是……”朱标更是跟着道:“让官盐比私盐更便宜?”

    “不仅仅是更便宜!”苏闲道,“遏制私盐,不仅仅是强行打击卖方,还要从买方的角度来考虑,还要在同等价格下,让官盐比私盐更好!”

    “小子,你是不是在做梦?”

    此刻,朱元璋听到苏闲的这些话,都不由得感到头疼。

    而朱标和马皇后更是面面相觑。

    “更便宜还要更好?这话不是又打了个圈,又回到刚才了?”

    “大明每个盐场出产的盐,还要分为上中下三等,这其中的比率都是成倍数增加。民间的私盐就算再差,除了那些从盐矿里直接挖出来的便宜一些,剩下的和下等盐也差不了多少。”

    “有些私盐贩子,还他娘的是营寨经营,家族传承,这种炼制盐的秘方,甚至比朝廷的还要好。”

    朱元璋显然知道很多,所以苏闲的这些话,让他听起来就跟做梦一样。哪怕是清楚,苏闲有制作好盐的办法,但他更清楚其中的损耗。

    “现在制盐,很多灶户都是煎煮盐法。”马皇后也道:“同样的一堆柴火,粗制下,能制十斤下等盐。但要是制上等盐,可能只有一斤了……”

    “是吗?”苏闲点了点头,这才指向远处。

    “制盐的工艺,就和纺织的工艺一样,技术手段是可以进步的,就比如那里……”

    看到苏闲终于指向,他们看不懂的那个区域。

    朱标早就内心好奇,此刻也是连忙问道:“这是……”

    苏闲接着道:

    “刚才我说,私心是应对胡相的纠缠,找胡相的麻烦。”

    “公心就是,让百姓能吃得上好盐,也将盐税都收回来。”

    “改制盐引,可不只是改变运输方式,提升效率。接下来自然是,提升工艺,加快制盐效率。”

    一边说着,苏闲似乎想到什么,直接问道:

    “大明眼下的制盐法,都有哪几种?”

    听到苏闲的疑问,朱元璋父子先是一愣,而马皇后虽然提出了煎煮法,但也从未实操过。

    而且苏闲问的可是整个大明,他们只是知道一些笼统的手法,又岂会真正去细分?

    “你过来!”

    朱元璋看向另一边,一直静立的高符,对方是内官监管事,负责宫中一切营缮制造、木、石、乃至火药、米盐库,想必对此了解。

    高符深知这是表现的机会。

    从格物院建立之前的那个“铜球”,他就和那位小公子打着交道,等了这么久,不就是等着这一天?

    此刻连忙压抑住心头的激动,匆忙上前高声道:

    “陛下,朝廷制盐的手段,根据盐矿的不同,也有好几种分类。”

    “比如无意之中发现的井盐、此类盐川蜀之地较多,需要人力开采。同矿盐一样,处于山石之间,颜色透明,带苦咸之味,也是人力开采,之后再用娘娘所说之煎煮法,待其融化之后再过滤,去除杂质。”

    “另外,有些盐井之内,也有自然形成的卤水。打上来之后直接煎煮也可。”

    “还有……民间私盐之所以禁止不绝的原因,奴婢也深知一二,有些私盐贩子,可利用贩卖鱼虾,将盐直接融化在水里。民间百姓买鱼就是买盐。”

    “此类方法还可以用于蔬菜、各类水产,可谓防不胜防。”

    高符举一反三。

    而这些方法,朱元璋和马皇后可是从民间走过来的夫妻,自然深有同感。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可不是简单的说说。民间百姓的智慧那是无穷啊,再加上利益使然,哼!那创造力连咱大明最好的匠户都比不上。”

    高符赔着笑,没敢说话。

    而苏闲则趁此机会问道:“那湖盐和海盐呢?”

    据他所知,这几乎是大明制盐最多的两种了。

    “海盐大多也是煎煮法,海水几乎是天然的卤水,只是耗费柴薪多了一些……”

    高符先是看向苏闲,随后看向朱元璋轻声道:

    “奴婢自小在浙东长大,民间灶户为了制盐,几乎将附近的山木都挖空了,煎煮法耗费柴薪,所以真的算盐税的话,其实也要把成本算进去……”

    “恕奴婢多嘴,如果官盐的价格降低,最起码,也要给灶户留有对应的利润。否则,若是降得太狠,这制盐的第一关就过不下去。”

    朱元璋轻轻点头,对这高符看重了几分。

    而苏闲仿佛不清楚这些,继续问道:“那湖盐呢?”

    “湖盐倒是少用煎煮法,至于所用之法……”高符说着,连忙看向苏闲,又指着右手边的区域道:

    “奴婢刚才还迷糊,但现在算是明白了,其实湖盐大多用的也是这种办法。”

    嗯?

    朱元璋几人疑惑看去。

    高符赶紧说道:“晒盐法!”

    “利用晴空,以及风力,将这些卤水,放到盐池里。然后让太阳晾晒,之后也能得到类似的盐……这种方法在山西盐城一代极多,而且不用耗费太多柴薪……”

    “等等!”

    朱元璋听到这儿,忽然打断道:“既然湖盐能用晒盐法,为何海盐也不能用晒盐法?”

    “对啊!”朱标也疑惑道:“按理来说,海盐比湖盐应该更多,可耗费太多柴薪,最后得到的盐还不如湖盐。这岂非太让人费解?”

    “民间的那些灶户,还有盐运司的那些人,怎么在这个时候不发挥聪明才智了?”朱元璋也无比疑惑,忽然他想起什么有些不太愿意相信:“难不成他们也在这个事情上欺瞒咱?东南的那些人,故意借此大发盐财?”

    高符连忙道:“陛下!别的奴婢都不知道。”

    对方也是个聪明人,对这些猜测从来不表态度,而是说着自己的分内事,“但奴婢可清楚,海水之所以不能用晒盐法。”

    “其一、海水不比卤水,卤水几乎是盐分极高的水,只要煎煮或者晾晒,很快就能看到效果。”

    “但海水不同,海水煎煮都要耗费很多柴薪,如果晾晒,恐怕得等到猴年马月去,更何况,海盐不比其它盐,有些海盐吃过不久,就会有一些……中毒现象?”

    高符对此也不太清楚,“总之,灶户用煎煮法,还有一些独门手段,煎制成的海盐,要远远比一些不懂的人制出的海盐,好上太多,就算吃了,也不会有性命之危。”

    “其二,海水涨潮落潮,不比湖水,如果晒盐的地方没选对,一涨潮,海水一淹没,前功尽弃!”

    听到这些,朱元璋这才恍然明悟的点了点头。

    “原来还有这方面原因,咱之前倒是没想到。”

    之后,他便又看向苏闲。

    “听清楚了吧,朝廷制盐效率就这样,要打击私盐,也得各类商贾能将盐运出运进之后,再细细谋划了。”

    而苏闲听完这些。

    却也是弥补了自己对制盐以及海盐无法晾晒的空白。

    但是!

    据他所知,用不了多久,海盐就会开始晾晒。指不定几十年之后,东南沿海地区的晒盐法也将会彻底普及。

    毕竟大明后期盐政的大部分收入,可是海边的“盐田”收入。

    与其如此,不如自己先提前规划。

    “陛下,既然晒盐法可行。那刚才高公公所说的那么多困难,无非是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而已。”

    “那么遇到问题就该解决问题,而不是退避三舍。”

    此刻,苏闲指着刚才建成的“小盐池”。

    “办法就在这里!”

    刚刚已经放下去的念头,现在又被苏闲拿着鱼饵钓了起来。

    朱元璋立刻问道:“真有办法?”

    “有!”苏闲迎着高符的困难,索性一个个的解释道:

    “海水不如卤水,是因为海水所含的盐分少,那想办法浓缩就是了。”

    “制作海盐不易,动不动就容易中毒,那是因为杂质太多,在此期间,过滤杂质,提纯海盐即可。”

    “至于海水涨潮,这就更容易了,选好时间,选用平坦的地势,堆砌田垄,截留海水……”

    说到这里,苏闲指着旁边,字音清亮,再度对应前路。

    “人造盐田!”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188/67694.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