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明,从空印案开始 > 第108章 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第108章 苏贵渊,你也来气咱?


如今国朝选仕,朱元璋在洪武三年试行了一次科举,就立刻废除。

    此后所选拔的标准,分别立了八个科目: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廉、儒士、秀才、人才、耆民(年老的人)、孝悌力田(对父母的孝义、对君主的忠心、社会关系、工作能力)。

    这些可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评判标准,只要满足一科,就可以当官。

    可是这种举荐没试行多久,就被再次废除,原因是从选拔的标准来看,个人主观意识占据太多。且能上位的,别的品行不知道,但年纪大就占据好处。

    所以朱元璋很快将八科,又改为了六科:经明行修、工习文词、言辞条理、练达治理、通宵书义、人品俊秀。

    凡是选拔的人才,能满足这里面三种以上的,都能做官。

    三种以下,则列为备选。

    最开始,这种官员选拔制度,的确出了一些人才。比如目前的朝堂上,很多年轻的官员都是因此而迈入仕途。

    然而,正如此刻的宋濂所说,不管举荐说的多天花乱坠,归根到底的评判标准,还是在官员的手中。

    个人喜好,绝对大于选拔之人的真实才干。

    而宋濂刚才说的那一句:天下数千万之大明子民,谁是贤?谁不贤?要给天下人一个公平的选择,而不是只沦落为一人提拔之手。

    这句话的矛头到底对准着谁,就不言而喻了。

    “宋夫子,朝廷不是没有开过科举,可选拔出来的人,到底有几分真才实干?到底选的是哪里的人?能读书的人未必就能治民!这天下万民不清楚,您难道不清楚?”

    此刻。

    说话的并非朱元璋,而是吏部左侍郎沈铭。

    “如今我大明平定四方,如你所说,各方百姓尚且还在安治,特别是自从两宋、元末战乱后。”

    “这西北方的读书人多?还是东南方的读书人多?”

    “陕西的士子是能考过两浙的士子?还是山西的读书人比苏杭的读书人多?”

    说完之后,其话语便停顿。

    “科举虽好,但也要讲究实情。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之流,还是不要来这朝堂,不仅误了政务,也误了天下百姓!”

    朱元璋端坐在皇位上。

    刚才他兴致饱满,说起北伐时,大有冲劲。

    但现在却只感觉到厌烦,还好这满朝文武,对科举之事还存在两面看法,也不用他来费心处理。

    只是这宋濂,不会是在大本堂教书教的魔怔了,还想让朝局再乱起来不成?

    “陛下!”这时,宋濂身旁,刘三吾起身。

    “距离大明开国已经十年,十年时间,陛下大兴教育,广开官学、社学,就算其他地方稍有落后,如今已经积累不少真才实学之人。”

    “更何况,宋夫子所言,并不是如侍郎所言,只选拔一地人才。”

    “而是不分贫寒贵贱,以才能作为主要考评,勿以个人喜好来筛选人才。科举自隋唐而启,最开始选拔的也是门阀士族,虽是号称朝局广开大门,召天下大才。但其归根到底,上升通道依旧被门阀所把持,大唐也只有科举之名,而无科举之实。”

    “到了两宋,才逐渐的有天下贫寒百姓,入得这中枢庙堂。就算两宋武备再废弛,文治之功却也不能泯灭!”

    “如今我大明重开汉统,当是吸取前朝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此我大明方能如日月亘古。”

    说到这里,刘三吾先是看向朱元璋,旋即再度看向国朝百官。

    “诸位在场的官员,凭心而论,当下施行之荐举制度,在我大明到底能存在多久?十年?五十年?还是百年?”

    “恕老夫直言,恐怕五十年后,我大明就有了根深蒂固,腐朽顽疾,届时便是神医难治!”

    其话音刚落,御史大夫陈宁大怒。

    “放肆!蛊惑人心,难道如尔等所言,重开科举,考学经义,就没有腐朽顽疾了吗?”

    “两宋因何武备废弛?重文轻武!难道那些只知道读书科举吗的士族,就不是腐朽顽疾?当下我大明,难道就没有此类之腐朽顽疾!”

    刘三吾怒道:“你也是读书人!”

    “我并非腐朽顽疾!”

    “够了!”

    朱元璋看着下方又要争吵,他有些头痛。

    “今日不是说科举的事,诸卿所言,咱自会思量。”

    “如今朝廷所实行之荐举,也是权宜之计,咱知道宋夫子想说什么,咱也知道咱的御史大夫在说什么。”

    朱元璋语气平和,但在这件事情上却丝毫没有放松。

    “只有宋先生所言:贤与不贤,只在评判一人之手……”

    他语气微微停顿。

    刹那间,众人只感觉这大殿内,出现一抹微妙之感,不少人将视线甚至投注在了前方,两位丞相身上。

    “哪有什么不贤?都是贤臣!”朱元璋忽然开口,“更何况,诸位都是为国办事。这些年选拔出来的人才,咱也都看在眼里。”

    有了圣上的肯定。

    这朝会的局面当即放松下来。

    宋濂面有不甘,刚要开口。

    却不料此刻,一直没有说话,淡然的看着全场的两位丞相。

    胡惟庸终于开口,“陛下,臣觉得,有些话还是要解释清楚。”

    “臣如今是左相,得陛下看重,掌政务。右相掌人事,更何况,右相还兼任右御史大夫。”

    “这当朝之上,谁敢说贤与不贤,全在一人评判?”

    “至于宋夫子所言……”

    刚巧。

    说着,胡惟庸看向一边。

    很快,就有臣子怒喝道:“陛下,我知道这宋夫子为何在今日提出科举,怕是因为其子宋璲其孙宋慎,至今或在外做官,回京闲置。”

    “其要重开科举,摆明了是想给自己的子孙谋一个好官职。”

    其话音刚落。

    宋濂当即震惊当场,还没等他说话。

    却见那声音再度响起,“可宋老夫子,您为子孙的拳拳之心,也没必要去诬陷他人。更何况,丞相早就上书,如今中枢舍人的位置还空着,宋璲可为中书舍人。”

    “若真如您所言,只凭个人喜好选拔官员,丞相岂会上书你的儿子做中书舍人,谁不知这舍人乃清贵之职,需要辅佐丞相。这个职位,您难道还不满意?”

    “你……”宋濂双目怒睁,气的身体发抖。

    他一生清廉,门生遍布朝廷,自己也在大本堂教导皇子皇孙,更是太子师。

    早年圣上处理政务,有所不解,还要向他请教典故。

    可就算如此,他也没有被人这么诬陷过。

    当即就气的上气不接下气。

    “老夫岂能是为了个人私利?”

    “那便是下臣的错了。”说话的正是中书省左司郎中李佑。

    “不过宋夫子也是两浙人。这科举一旦开启,宋夫子、刘夫子等国朝德高望重的先生们,怕是要出考题吧?”

    “到时候,非是宋夫子等人私心,而是不论如何,几位夫子的门生故旧,在东南一地求学的学子,总是要占不少好处的。”

    “大家身在官场,都是为陛下做事。”

    “私心与公心,到底为何?昭然若揭!”

    李佑的话,犹如一把锋锐无比的利箭,刹那间就让整个朝会的百官表情变得无比严肃。

    而方才还大义凛然,在为天下学子,求开科举大门的宋濂,似乎一下子就被打击成了一个私心作祟的人。

    “你……”

    宋濂气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最后更是看向陛下,脸色涨红。

    索性直接跪地。

    “陛下!老夫已经年老,恐怕无法胜任皇子之师一职,请陛下允许老夫致仕!”

    刹那间,众臣连忙相劝。

    一旁的刘三吾等人,也是呆立原地。

    他们万万想不到,事情怎么会到这个地步。

    “宋夫子,起来吧。你若真要致仕,咱也答应。”

    谁知。

    朱元璋的回答,更为震撼百官人心,要知道按照规矩,这时候陛下应该挽留的。

    可陛下直接答应,似乎也预示着,陛下对其刚才的行为不喜。

    这就是圣意!

    宋濂立刻低头,“老臣这就……”

    “不过……”谁知朱元璋又道:“这段期间,秦王、晋王等皇子就要离京,他们还需要您来教诲,再等一段时间吧。”

    宋濂缓缓起身,却是哀叹一声,只能无奈答应。

    而经过此事之后,他也已经明白,单凭自己一人,根本无法说动圣心。

    如今朝堂,只要胡相在,科举定然无法顺利推行。

    “好了!”

    “今日的朝会也就到此为止……”

    事情进展到这里,朱元璋也累了,自己刚才说的北伐,被这些人给打断,现在再啰嗦下去,恐怕又有人想出其它理由。

    不过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

    朝会谈出大体方向,真正决定事务的,永远还是在私下召见臣子的文华殿!

    如此想着,他便再度看向苏贵渊。

    “咱有功就赏,新钞发行之前,需要对宝钞提举司进行重组!”

    此话一出。

    无一又是一个惊动人心的消息。

    胡惟庸再度看向苏贵渊,一步迟,步步迟!

    曾几何时,他的眼界里,根本没有这个所谓的九品检校,哪怕是其身为提举,也进不了他这中书省胡相的大门。

    他一直在意的都是那个在大本堂,能直接面见大明未来三代储君、甚至还有机会面见圣上,真有改动局势之能的小儿苏闲!

    但如今。

    那小儿也就罢了,其父也要飞上枝头不成?

    朱元璋却不管旗下臣子的想法。

    他只是继续问道:“新钞何时能正式发行?”

    现在看到的只是版面,距离真正印发,估计还需要好多的工序,这些都需要苏贵渊来告诉他。

    “回禀陛下,今年五月份左右,应该可以正式发行。”

    “时间太长!”朱元璋直接拒绝。

    “最迟也要四月中旬。”

    苏贵渊继续:“因为要准备大量的新钞,新钞一旦发行,恐怕旧纸钞兑换的数量,要远远一年的印发量。”

    “更何况,民间旧钞的假钞也要查处打击,之后兑换新钞之际,钱庄必须稳定。”

    “且收回来的旧钞,要请专人查核,以防假钞兑真……”

    苏贵渊将这些事情说的井井有条。

    朱元璋听得也确有其理,倒是他自己真有些着急。

    正想点头同意之际。

    却见苏贵渊又道:“还有几件事情,请陛下恩准。”

    “说!”

    “新钞面值过大,百姓日常所需,基本上都是铜钱。所以各地宝源局、宝泉局的铜钱铸造也要适度放开。但至于铸造多少,要和宝钞提举司对应,否则两方一旦有冲突……”

    朱元璋摆手道:“咱也想说这件事。”

    “竟然宝钞提举司旗下设立钱庄,此后各地宝源局、宝泉局、还有工部和户部的一应差事,即刻分割下来,一并并入宝钞提举司!”

    刹那间,户部、工部一应官员,纷纷大惊失色。

    他们虽然早有猜测,但没想到圣上这么快真的要重设宝钞提举司,怎么还要拆分他们?

    胡惟庸闭起眼睛,今天的事情还真多。

    “这些容后在文华殿议。”

    “你有功,你家那苏闲也有功,咱绝不会有功不赏。”

    朱元璋定下此事,也准备下朝了。

    因为耽误的时间的确够久,标儿的心都不在这儿了。

    “还有一件事!”

    谁知,苏贵渊此刻却像是变得婆婆妈妈。

    “臣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元璋无奈道:“说!”

    “却是有关刚刚太医院,还有这段时日,微臣想如何尽快让民间百姓,也使用宝钞所引发的思考。”

    “甚至,有方才宋夫子所言之科举……”

    骤然间。

    胡惟庸再度看向苏贵渊,没完了是吧?

    就连朱元璋都有些恼火,苏贵渊,伱也来气咱?

    宋濂、刘三吾满脸愕然,就连百官也是面色古怪起来。

    似乎是没有察觉到众人的表情变化。

    苏贵渊正色道:

    “陛下开国、定下四户,分别为农户、匠户、商户、以及军户。”

    “此大体四户之外,还有如太医院之地,父子继承、家族世袭制度。”

    “此法和士农工商四民,彼此对应,固化身份、圈定地位。”

    苏贵渊先是思索了片刻,又道:“可宝钞要流通,太过固化的百姓分级,就会导致宝钞只会流转于一部分人之手。”

    “固化就会导致僵化。僵化就会导致如同今日那三位御医一样,不作为,且遇事推诿,行事无所顾忌。”

    “诸如科举也是,宝钞需要流通,人才也需要流通。”

    “庸才下,能才上!”

    “如此我大明才是活水,接纳天下各地支流,奔腾到海,一望无边!”

    “可若锁死,便是死水。”

    “宝钞如是,科举也如是,不可将活水变死水!”

    眼看着对方还要说下去。

    朱元璋当即喝止道:““够了!”

    “你是看咱的朝堂还不够热闹,所以自己也来参与其中?”

    “管好你的宝钞!人才也好,庸才也罢,活水也好,死水也罢!四民、户籍,哪怕是再固化僵化,也不是你能谈的。”

    一边说着,看着下方已经变了气氛的朝堂。

    朱元璋再度怒然挥手!

    “你还不是大明朝的吏部尚书!”

    (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188/67725.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