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江南文士聚会
推荐阅读:诸天超人!从海贼开始 这个中洲队强到离谱 重生之资本传奇 炮火弧线 小轩窗,玉珠忙 快穿:专业拯救黑化圣父 废材逆袭:全能神女她马甲遍地 盛世嫡女:战王疼妻捧上天 父兄流放?她白手起家再造名门望族 奇幻领主:从开拓骑士开始
正当张同敞和张献忠,在漠北与林丹汗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江南同样有人提到了他们:
“张献忠复土封伯,朝廷又派孔先生去主持分封。”
“将来不知有多少武人,会在边疆立功。”
“这大明将来的天下,眼看又要属于武勋!”
参加聚会的黄道周,听到陈继儒这番言论,微微皱眉说道:
“陈先生慎言!”
“这次朝廷封爵,可不止封武人。”
“旁的就不多说了,江陵郡公张同敞,可是张江陵的后人。”
“我听说他自幼饱读诗书,还曾意在科举。”
显然是认为张同敞是文士,属于同道中人。
陈继儒闻言笑道:
“现在是文士,以后就不一定了。”
“锦衣卫文荫子弟,祖上哪一个不是士人?”
“江陵公现在成了安东总兵,以后焉能以文士看待?”
“当今皇上真是好手段,一个文职军官,就打破了文武界限。”
“焉知以后不会出现武人护军,又成为督抚一级高官?”
显然从文职军官的设置,还有服饰等方面,看出了皇帝的用意。
其他人想着皇帝增设的武职县尉,还有府守备等职位,同样纷纷点头,认为当今皇帝确实看重武人。
黄道周对兵事不太精通,闻言同样若有所思,说道:
“先生博学多通,果有独到见解。”
“不过以黄某看来,这打通文武界限也不是什么坏事。”
“武将以后是有可能担任文官,文官也能转为武将。”
“而且相比来说,文官还占优一些,只要有了进士功名,磨勘期就是四年。”
陈继儒抚须摇头,向听着自己谈话的一众友人道:
“武官的数量,可比文官多多了。”
“单是世袭武官,就有十万之巨。”
“今后诸位做官时,少不了接触他们。”
这让做官的黄道周等人,闻言一阵默然。
诚如陈继儒所说,武官数量实在太多了。即使只有十分之一转为文官,数量也能有一万之巨——
这是当前全部文官的数量,而且还经过了当今皇帝的扩大。
眼看各县都在增设低级官员,组成县级集议会。他们纷纷想着如何在其中占据优势,不让这些职位被武官给霸占。
陈继儒见自己一番所说,被做官的听进去了,不由抚须微笑,心中颇为得意。
作为一个隐士,他是不会自己出头参与政事的。但是若有人因为这番话上疏、影响到朝廷政策,将来成为官员的举人和秀才,都会对他心存感激。
甚至朝堂上的文官,也会因此感谢他。他希望将来能被更多的人推荐,获赐元士出身。
这让他想到这里,内心不由感叹:
『隐居山林数十载,却到底未能脱离世俗啊!』
『这元士被皇帝称为国士,曾鲸得到了这个头衔,陈洪绶也有机会。』
『我虽不愿入仕,焉能拒绝元士头衔?』
『当今皇上,当真是好手段!』
如同文职军官打破文武界限一般,元士的设置,打通了进士和隐士。
以前他这种隐士还能以“绝意仕进”不参加科举,让世人不知他与进士的水平到底有多大差别。
但是现在就不行了,皇帝设置了元士,授与未成为进士的人。而且不要求必须当官,只看才学和功绩。
孙奇逢、曾鲸等人,就都没有入仕。他们在成为元士之后,学问和书画更让世人钦佩。
他陈继儒作为名满天下的隐士,如果没有个元士头衔,只怕影响力会越来越小。会有很多人怀疑,他是不是国士?
所以,这次受到徐霞客邀请后,他从松江走出,来到苏州参加友人间的聚会——
是的,这次聚会,是徐霞客发起的。
他和陈继儒是好友,霞客这个名号,就是陈继儒给他起的。
各种游玩时借助官府之便的技巧,也是陈继儒教他的。作为隐士的陈继儒,很擅长用名声取得各种便利。
至于黄道周,和徐霞客更是莫逆之交。在黄道周服丧期间,徐霞客曾去专门拜访他,两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今年黄道周北上京城任职时,徐霞客得知他经过丹阳还曾专门去见。
只是因为黄道周要赶在二月选官前进京,两人匆匆见了一面后,便又当即分别。
本来以后再见需要数年之后,孰料黄道周进京后就因为进谏得罪了皇帝,被贬为苏州府推官。
身为常州府江阴人的徐霞客,特意邀请众多友人来到苏州府,组织了这场聚会。
来的都是友人,说话也没有多少顾忌,徐霞客笑着向陈继儒道:
“眉公曾说‘武士无刀兵气,便为世上不可少之人’。”
“这武人任官也不是不行,只要用规矩约束好就是。”
“当今皇上重制礼乐,与万民约定礼法。”
“武人纵有功勋,也不可能像国初横行无忌。”
又问黄道周道:
“石斋兄,你在京城见过皇帝,觉得当今皇上怎么样?”
“是不是一位明君?”
黄道周闻言沉思,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道:
“当今皇上所作所为,虽然未必符合古礼,却自有一套章法,不是胡为之人。”
“相比先帝来说,当今皇上太英明了,简直能称圣君!”
天启皇帝任意妄为,重用的魏忠贤更是不把法度看在眼里。当初六君子、七君子死后,东林党的人当真是人人自危。谁都不知道下一个死的,会不会是自己?
与之相比,当今皇帝实在是太好了。不但为东林君子平反,还赐下官职甚至爵位。而且在行事上非常有章法,让他们不用担心什么时候死?
众人想到天启年间的恐怖,一时间心有戚戚。在场的不是属于东林党就是东林党人的好友,对天启年间的事情,当真不想回忆。
对于当今皇帝,也是发自内心地感激。虽然有些人不满皇帝在朝堂上留用了一些阉党,但是命案必究这个措施,让所有遇难者的家人好友,心中都有慰藉。
众人说了一会儿这些事,陈继儒笑着说道:
“难得!难得!”
“你黄石斋被贬苏州,却仍为当今皇上说话,当真是位君子!”
众人闻言大笑,纷纷夸赞黄道周,认为他是真君子。
徐霞客同样抚须而笑,看得出黄道周没有因为被贬郁结于心。
黄道周来苏州上任都有一个多月了,早已从最初被贬的心境中脱离出来。听着陈继儒的打趣,苦笑道:
“黄某前番匆匆北上,连徐兄都来不及接待,就是因为听说当今皇上振作,是一位有为之君。”
“不料到了京城后,处处都不习惯。还险些触了逆鳞,质疑重制礼乐。”
“如今想来,皇上把我贬到苏州算是留情的,连翰林院的职位都没撤。”
“反而是我若在京城搅起风浪来,非要死人不可!”
这是黄道周来到苏州后才想明白的。
相比京城来说,苏州的变化并不大,很多方面他都非常熟悉。
一些在京城早已实施的政策,在苏州还在执行中。
黄道周也是因此,见识到了每一条法令下,隐藏的巨大矛盾。
有些矛盾之复杂,连他都感觉无从处理。只能像京城鞭笞人一样,严格执行朝廷的策略。
一隅之地尚且如此,更别说事情更复杂的朝廷了。如果他掀起质疑重制礼乐的风浪,皇帝和刘宗周等人,必然会受到巨大冲击。
到时候皇帝为了压下争议,必然要做出选择。
到时不是他死,就是刘宗周死。他们两人之间,很可能只活下一个。
所以,黄道周现在的想法,就是像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友人一样,在地方执行自己认可的礼法,而非留在朝廷反对。
在场的有官有民,有人听明白了,有人却还不解,徐霞客就说道:
“石斋兄正人君子,和石斋兄为敌的,必然都是小人。”
“既是小人,死了又有何妨?”
“当年东林诸君,被小人害死的还少吗?”
身为南直隶人的他,思想上显然是倾向东林党的。而且因为家乡和东林书院毗邻,他和很多东林党人交往密切。
眼前的黄道周就不说了,文震孟、陈仁锡、郑鄤等人,都是他的好友。
高攀龙、孙慎行等人,都曾为他写诗。
尤其让东林党人佩服的,是徐霞客在缪昌期遇害后,仍旧愿意让长子迎娶了缪昌期的孙女。
这其中表现的气节,也是很多江南文士愿意和徐霞客交往的原因。
有着这些渊源在,徐霞客站在东林党的立场上说话,一点都不奇怪。
站在东林君子对面的,可不就是小人?
但是这次陈继儒却笑着道:
“若是站在石斋先生对面的,同样也是君子呢?”
“虞山先生刘宗周,霞客小友不会没听说过他的大名吧?”
这种泰山北斗,徐霞客当然不会没听说过。而且还知道刘宗周同样名列东林党,和黄道周是同道中人。
这让他惊讶得合不拢嘴,看着黄道周喃喃道:
“都是君子,怎么会闹到分生死的地步呢?”
“君子和而不同,纵然看法不同,也该相和才是。”
众人有的大笑,有的点头颔许。
这番话虽然幼稚,却当真说到了一些人的心里。
黄道周就是不愿在朝堂上和刘宗周起纷争,如今已经熄了回朝廷的心思。
而且他还知道自己态度转变前,皇帝根本不会让他回去。听从刘宗周劝谏行尧舜之道的皇帝,不愿意轻易沾染血迹。
陈继儒此时已猜到他的想法,待众人声音落下后,向徐霞客道:
“霞客小友,不知你听说过王安石变法没有?”
“司马光、曾巩等人,和王安石都是好友,他们也都能称得上君子。”
“为何在变法后却闹得不可开交,司马光、曾巩等人都被放到京外?”
这下徐霞客明白了,恍然道:
“原来蕺山先生,是在朝廷变法。”
“石斋兄对此不认同,所以外放出来。”
黄道周微微点头,然后长长叹息道:
“重制礼乐,可不就是变法吗?要把以前的礼法全部重制一遍。”
“这种关乎天下的事情,无论怎么谨慎都不为过。”
“黄某被贬苏州,是皇上亲自下的旨,还让袁老师劝我赴任。”
“蕺山先生,遇到了一位明君。”
“就算称为圣君,也一点都不为过。”
按照之前党争你死我活的态势,黄道周站在重制礼乐的对立面后,不说下狱处死,也不可能继续当官。
但是当今皇帝虽然处理了他,却没把他完全弃置。甚至担心他闹脾气辞职,让老师袁可立劝他赴任。
如此种种,让黄道周对于自己被贬虽然还有怨气,却不得不感叹这是一位圣君。
他之所以叹息,是因为这位圣君如今在践行刘宗周的理念,而非是他黄道周。
想着自己在皇帝下旨起复后仍坚持守制,以至于错失了向皇帝阐述理念、践行大道的机会。黄道周的心里,更有对自己的惋惜。
因为他知道自己错失的,是成为圣人的机会。
一旦刘宗周重制礼乐成功,他就是大明的周公,众所敬仰的圣人。
认识到自己有这样机会的黄道周,如何能不叹息?
这件事情,就是外人所不知道的了。因为黄道周此时虽有名声,却远远不能和刘宗周相提并论。甚至都不如钱谦益,没有人认为他有主持重制礼乐的机会。
不过黄道周却知道,皇帝在接见自己时,曾把自己和刘宗周并称为“二周”,还征询自己对重制礼乐的看法。
如果他当时表现得符合皇帝心意,是有和刘宗周一起主持重制礼乐的机会。
可惜他当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对京城的剧烈变化非常不习惯。
以至于皇帝迅速决定贬斥他,把他放到京外。
如今思索明白后,他才知道皇帝对自己的看重。甚至认为他若在皇帝登极时立刻赴任,未必就不会有刘宗周如今的地位。
可惜他当初选择继续守制,即使皇帝给他加了钦天监官衔,他也没有接受皇帝的旨意。
以至于今年赴任时,朝廷已变得让他非常不熟悉。主持重制礼乐,更是无从说起。
这其中的曲折,只有寥寥数人知道。以至于就连极通人心的陈继儒,都猜不到黄道周真正的心事。(本章完)
(https://www.635book.com/dzs/23270/67106.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