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风雨大宋 > 第37章 白纸做画

第37章 白纸做画


  一户多少亩地合适?自古以来,中国便就有一夫百亩和一夫五十亩两种说法,当然由于亩的大小不同,两者面积的差别可能不大。这是理想的情况,每到王朝新立,重新分配土地的时候,往往是按照这个数目授田。这个数字肯定不是凭空得出来的,是千百年来的经验总结。

  杜中宵也面临这个问题。营田务开垦闲田,按户平摊下来应该是多少亩?前朝的一夫五十亩,是以关中和中原的自然地理条件计算的,包括休耕。换一个地方,比如说江南,一夫肯定照顾不了五十亩,一般十亩就足够了。既有那里地少人稠的因素,也有精耕细作传统的原因,还有勤劳程度不同的影响。

  此时江淮种稻麦,麦子成熟的时候,两浙恰好农闲。往往有两浙的人乘船北上,为江淮地区的人家收麦,分走一半的收成。这种跨地区的麦客,入宋以来在两浙非常流行。

  具体到唐州邓州这片地区,由于气候条件比淮河以北好一些,按理来说,户均耕地应该少一些。

  人的劳动能力是有极限的,超出这个极限,更多的土地并不会带来更多的好处。对于杜中宵这个管理者来说,评价有两个标准。一是总体上,以劳动力算户均产粮最多。再一个从面积上,亩均粮食产量最高。两者得出来的最适合面积,并不重合。

  不考虑这个问题,让到这里的纤夫盲目开垦闲地,贪多嚼不烂,开出来的田种不了,管理不善,会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

  派人在附近走访了些日子,看看闰正月就要过去,营田务衙门要给出答案。

  看崔主簿在案后忙碌,杜中宵道:“主簿,前些日子派了吏人查访民情,看看四周一户多少田更加合适。诸般说法不一,有说五十亩的,有说三十亩的,还有说十亩足够的。主簿在这里为官多年,熟悉民情,觉得哪种说法为是?”

  崔主簿放下笔,想了一会道:“依下官看来,这些说法各有道理,看运判如何定。一户五十亩,如果没有水田,全是旱地,应该合适。如果有几亩水田,那一户三十亩便就足够了,不然种不过来。要是全是水田的话,一年稻麦两季,十亩就足够了。”

  说完,崔主簿补充一句:“下官如此说,是假定家家有耕牛,有农具。若是没有,又当别论。”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以唐州来看,气候湿润,雨水不缺,而且多河流,开一些水田出来并不是难事。不过这里还有不少山地坡地,全是水田也不可能。还是定一家三十亩,杂一些果园种菜的地,更加合适一些。新立村落,闲田开荒,便可依此数而定。一户三十亩,另加五亩桑园。”

  崔主簿点了点头,过了一会问道:“运判,何不让各村子自己定开田数目呢?他们开得多,愿意出力种的多,对于衙门不是好事?”

  杜中宵道:“主簿,事情不是这样做的。有地便就有税,还有差役,种的多了,赋税差役自然就会重。一夫之力总是有数的,开田多了,种着本就吃力,再加上差役赋税,力有不逮,说起来,就是我们衙门税重。定一个合适的数目,一般的人可以小康,还可略有余力,才能官民两便。”

  这是管理技巧的问题,其他地方土地不均没有办法,营田务白纸上做画,当然力求完美。一家地太多了,种着吃力,再向他们摊派差役,自然满腹怨言。而税依地而定,家里地多税就多,人均耕地超过一定的数目,反而会加重官方和百姓的矛盾。

  这就是小农经济的问题,要想让自耕农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就要有合适的规模。这个时代,以唐州这里来说,家里有几亩水田,一家合适的规模就是三十亩。如果普遍超过此数,以后必然会有其他地方的人来做佃客,或者打短工,营田务不追求这种经济模式。

  作为军队的一部分,营田务的土地不得买卖,不得租佃,要让种地的人自力更生。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注定是主流,从一开始就要规划好。

  这个规模是以五口之家的小家庭来算的,子女多了,就要分家。留着大量闲田,就是给他们的后代留的储备用地。至于这个储备可以管多少代,那就超出杜中宵规划的能力了,他只要规划三代就了不起。

  从案上拿起吏人调查的几个典型村落的情况,杜中宵仔细斟酌。一个村子,多少人家合适?如果户数太多,耕地就离着住处过远,耕种不便。户数太少,人口太过分散,衙门管理又不便。一个村子与邻近的村子隔多远合适?隔得远了交流不便,隔得近了闲地太少,不利于以后的发展。

  这些问题,是必须在这几天定下来的。有了一个总体的规范,吏人差役才能够做事,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胡来。这个大框架定下来,对未来几十年有无穷好处。

  村子的规模定下来,还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除了耕地,要留多少地种果树,多少地做菜园,多少地做林地,多少地做草地放牧牛羊,小农经济下要一应俱全。一个典型的村落,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除此之外,多远距离内设立集市,各集市如何组织管理,都有道理可讲。自然演化下,这些都是按着地理、经济条件下自然出现的,营田衙门统一组织,可以提前布局。

  有了这个大致规划,就以粗估某一个范围内粮食和农业经济作物的产量,进行工业布局。比如某一片地方桑树多柞树多,就可以设立缫丝作坊。某一片粮食多,就可以设立酒坊。某地耕地多,可以设立铁器农具的作坊。再结全水利、矿产这些自然条件,在最合适的地方布置。

  想一下子进入大工业时代是不可能的,必然要经过一个广泛分布的散、小的工业阶段,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工业慢慢集中。这个时间可能很漫长,但不能人为跳过去,不然工业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与社会脱节。

  这种经济布局,有个名字就五小工业,私有化后称为乡镇企业。

  发展工业,不能只想着在大城市建大工厂,那样不利于民间的积累,你造出来东西,民间没有能力去买。后果就是工业空中楼阁,轻工业发展无力,拖累整个工业的进程。

  一二十万人的纤夫,对应就是十几万户,几个大州的范围,与永城的小规模营田不是一回事。


  (https://www.635book.com/dzs/27928/452872653.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