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大秦:父皇,我只想咸鱼一生 > 第450章 魏国历代君主

第450章 魏国历代君主


魏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也是战国七雄之一。[1]姬姓,魏氏,始祖为毕万(毕公高之裔孙)。

  公元前636年,毕万之子魏犨因为随公子重耳出亡有功,晋文公重耳继位后,令魏犨承袭魏氏的封邑(魏邑,今山西芮城),列为大夫[6]。

  公元前453年,晋智伯(荀瑶)率韩魏之师围攻赵氏基地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三年不能攻克,赵无恤遂策反魏桓子和韩康子两家,反攻知伯,杀之并分其地。韩、赵、魏三家分晋局面形成。

  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文侯师卜子夏、友田子方、轼段干木,故群俊竞至,名过齐桓,秦人不敢窥兵于西河,斯盖积贤人之符也。[”

  公元前445-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在位期间,崇儒重教,招贤纳士,励精图治、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周威烈王正式封为诸侯。由于魏国地处中央四战之地,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为将,攻掠中山国;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六年迁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国号也称梁。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以军功封毕万于魏地(今山西芮城县一带)。[]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说:毕万封有魏地是大吉之兆。“万”是盈足之数,“魏”同“巍”,有高大雄伟之意,得此封赏,符合天意。

  天子拥有兆民,诸侯管辖万民。以毕万之福大命大,必定会越来越兴旺发达。魏氏正是由此而得姓。公元前453年,晋阳之战发生,魏桓子、韩康子本为智伯一方,却又倒戈,与赵氏共灭智伯,并瓜分其所有领地,从此晋国赵、魏、韩三卿独霸。

  魏、韩、赵战胜智氏,并三分其地,至此晋国实际上已被三家瓜分,名存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此时晋只剩绛城与曲沃两处,史称“三家分晋”。  [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魏国疆域很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

  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公元前364年,魏惠王从安邑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国也称梁国。

  魏文侯(出生年月日不详~公元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人。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继祖业分晋室魏文侯魏斯(公元前472年―公元前396年),是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继承祖父的家业;

  晋出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53年),赵襄子派人说服韩康子、魏桓子,放晋水倒灌智寨,灭了智氏,三分智地。三家分晋的局面基本形成。三家分晋时,赵氏获利最多,魏氏、韩氏得到的要少一些。

  赵氏得到了晋国北部的大片土地,并向东越过太行山,占有邯郸、中牟。魏氏与韩氏笼罩在赵氏的南边,魏氏偏西,韩氏偏东。赵氏占有的智氏领地正压在魏氏的脑门上,魏氏很压抑。

  魏氏西边是一河之隔的秦国,北边是强大的赵氏,东边是新兴的韩氏,南边越过中条山和黄河是秦、楚、郑国拉锯争夺的陕地(今河南三门峡渑池、陕县和灵宝地区)。魏氏被紧紧地裹在晋西南一隅。魏氏集中在晋西南,虽然在东面还有几块飞地,但都很不巩固,难以建成战略基地。

  魏氏的核心地区是运城谷地,北部是吕梁山,南部是中条山,东部是王屋山,黄河的大拐角包住了魏氏的西部和南部。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但也容易被压迫封锁。魏文侯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强、不被列强吃掉,然后是打破封锁、向外发展。

  执政晋国

  晋幽公九年(公元前425年),赵襄子赵无恤去世,魏斯继任为晋国正卿,任用上郡守李悝实行变法。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氏为蓝本的。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立为诸侯

  晋烈公十一年(公元前405年),齐国发生内乱。田会在廪丘(今山东鄄城县)反叛,并向三晋求援。文侯任命翟角为主帅,带领赵、韩两氏的军队,一路攻打到齐长城。齐国君主齐康公被联军所俘虏,与三晋之君主一起朝见周天子,齐康公并请求周天子册封三晋为诸侯。

  晋烈公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九鼎声响,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即由这一年正式进入战国时代。

  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就从该年开始,记载的第一件事即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文侯50年(公元前396年),文侯病重,临死前,召见吴起、西门豹、北门可等人,将太子魏击托付给他们。文侯去世,由太子继任为君主,是为魏武侯。

  为政举措

  农业

  魏文侯重用卫人李悝,推行尽地利之教的精耕细作原则,推广农副业成功经验,综合利用魏国的田地和山川,提高魏国耕地的单位产量和土地的使用效率。为了平衡粮价,李悝还实行了平籴法。

  在丰年的时候,国家根据市场情况,采用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粮食,使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在灾年的时候,政府把国家粮仓储存的粮食以适当的价格卖给市民,使市民不致买不起粮食而流离失所。

  这样,魏国很好地平衡了农民与市民的利益,国家储备的粮食也越来越多,国家抵抗灾年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稳定,国民安居乐业。

  法律李悝着《法经》六篇,来规范魏人的行为。晋国是一个有着法治传统的国家,国民对依法办事都很拥护。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成文法在魏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君、贵族和官员在实行政事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国家的法律。

  由于魏文侯的带头遵守,李悝主持制定的这套法律得到了很好地实施。这套法律后来也被秦国献公、孝公和商鞅所采用,《法经》是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地主阶级的法典,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法制基础。贸易魏国的周边国家中,各有各的特产。

  秦国的家畜、皮革、玉石,赵国的布帛、枣栗、家畜、皮革,楚国的鸟兽、橘柚、茅竹、丝绸在当时都很有名,魏文侯鼓励魏国百姓从商,参与各国土特产贸易,魏国获得了大量的商业税,国库充实了。

  军事和赵联韩三家分晋后的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魏国把主要的精力都用在了修炼内力上。赵国和韩国在向外扩张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内政不稳,也回到了内修这条路上。而此时,魏国已基本完成了内部调整,开始寻找外向的出口。

  魏国所处的周边环境很复杂,魏文侯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遭到围攻,面临亡国的危险。赵献侯想联合魏文侯消灭韩氏,赵、魏平分韩氏。韩武子想联合魏文侯消灭赵氏,韩、魏平分赵氏。对于赵、韩的提议,魏文侯均给予了明确的拒绝。

  魏文侯劝赵献侯打消分化韩、魏,从而各个击破的念头。他说,魏和韩比较弱,必然会联合起来对抗赵国,以免被赵消灭。韩、魏都清楚联合赵国攻击对方是自取灭亡,与赵国平分对方的想法更是与虎谋皮。形势使韩、魏必须联合。

  魏文侯劝韩武子也不必因为赵氏的威胁而联合魏氏进攻赵氏,以图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赵氏的威胁。韩、魏联合攻赵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赵国的实力太强了,韩、魏联合也只不过与赵国能打个平手。

  双方硬拼的话,必然是两败俱伤。而且即便赵氏被击败了,韩、魏也必然会继续内斗。魏文侯向赵、韩说明了自己对三家发展的想法。晋地披山戴河,比较封闭,身处其中的赵、魏、韩只有赵国向外伸出了代和邯郸两个触角,但由于身后韩、魏的威胁,赵国也无力通过这两个触角继续向外扩张。

  赵、魏、韩三国紧邻,必须要和平相处,如果内斗,就会被拖在晋这个封闭的环境里,谁都无法发展。赵、魏、韩只有联合起来向外扩张才有出路。对于魏文侯的联合发展策略,赵献侯与韩武子都表示同意,但如何联合,向哪一个方向发展,如何分利,三家没有达成共识。

  但是通过这次会谈,三家出现了难得的和平局面。赵、魏、韩暂时放弃了内斗,走上了各自发展的道路。对秦扩张由于赵氏在北,韩氏在东,韩氏的发展方向是魏氏、韩氏南面的郑国,魏文侯便把发展的方向放在了西面的秦国。

  魏文侯二十七年(公元前419年),魏国西渡黄河在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筑城,建造进攻秦国的军事据点。秦军对魏国的入侵进行反击。经过几番较量,渡河的魏军占住了少梁这个重要的军事据点。

  秦军一面围攻少梁的魏军,一面在黄河沿岸建造防御工事,阻止更多的魏军渡河。魏相翟璜向魏文侯推荐卫人吴起,魏文侯对吴起的指挥才能很欣赏,任命吴起为魏军攻击秦国的主将。吴起上任后,魏、秦在西河的僵持局面很快被打破,魏军节节胜利。

  魏文侯三十三年(公元前413年),李悝率领魏军在西河战场战胜秦军,冲破秦军西河防线。随后,吴起直扑秦国进入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郑(陕西华县),秦国举国震怖。如果吴起攻破郑,进入渭河平原,就等于控制了秦国的粮袋子,渭河平原是秦国的粮食基地。

  渭河平原无险可守,吴起可以向西一路平推,如入无人之境,兵临秦都雍(今陕西凤翔),秦国就会有灭国的危险。吴起攻秦的目的是灭秦,这让秦人十分恐惧。秦简公一方面调集重兵防守郑,一方面派遣使者请齐、楚出兵攻击魏国,减轻秦国的压力。

  齐宣公和楚简王见魏国的主力集中在西线攻秦,便向魏国的几块飞地进攻,连连得手。秦简公见齐、楚得手,便命令西河防线的秦军切断吴起的退路,与驻守郑的秦军夹攻吴起。魏文侯对于齐、楚对魏国东方飞地的进攻,没有理睬,督促吴起继续攻秦。

  吴起在郑与秦军展开决战,魏军大胜。魏太子击趁秦军西河守军主力围攻吴起防守空虚之际,指挥黄河东岸的魏军渡河。太子击率军攻破了秦国西河防线的军事重镇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魏军彻底突破了,大批的魏军进入秦国。

  吴起指挥渡河的魏军对秦国在西河地区(今陕西洛河、黄河与渭河间的大片三角地)的军事据点进行清除,陆续占领了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南)、王城(今陕西大荔)、元里(今陕西澄城南)、洛阴(今陕西大荔西南)、合阳(今陕西合阳东南)、阴晋(今陕西华县东)等城。

  由于秦国的政治腐败,西河的百姓对秦君很失望,反而对军纪严明的魏军很欢迎。吴起把魏国的利民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马上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支持,魏军在西河站住了脚。西河的秦国百姓很乐于为魏军服务,吴起在西河的兵员、给养得到了就地补充。

  吴起派出了一大批西河人进入秦国散布秦军战败、魏军仁义的言论,秦国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国内局势更加不稳了。秦简公命令国内一级警戒,严查来历不明之人,官吏都被武装起来,准备战斗。

  到了魏文侯三十八年,魏国完全占据了西河地区,魏国的领土大大扩张。吴起向北还夺取了戎狄少数民族的大片土地,魏文侯在此设置了上郡(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

  魏国又占领了陕(今河南三门峡西),控制了西方与中原交通的黄金通道。秦国被压迫在洛水以西,沿洛水西岸构筑防御工事。魏文侯在洛水的东岸修筑了一条长城,南端越过渭水与阴晋相连,北端到达雕阴城(今陕西甘泉南)以西。

  魏国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长达八十年,使秦国不得与中原交通,魏国独擅关东之利,利用地理上的垄断地位控制秦国同中原的交流,从中攫取暴利,秦国受到了很大的削弱,魏国却越来越富。

  便民政策

  魏文侯在西河地区一方面完成了军事占领,另一方面把魏国的便民政策带到了西河,得到了西河百姓的拥护,魏国在西河建立了稳固的统治。


  (https://www.635book.com/dzs/55370/67383.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