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生死无惧的我愈战愈勇 > 第213章 为何研读秘籍

第213章 为何研读秘籍


许茂的灵魂为之震撼。

  “唯有实践,才是验证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他张口欲言,却又一时语塞,触及了他的知识边界。

  在他的学习历程中,从未接触过这样的理念。

  “没错,实践才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

  吕超微微颔首,他回想起这个世界的儒道状况,结合前世的记忆,缓缓道来:

  “自古以来,读书人多知而后行,或知而不行,他们仅满足于知识的汲取,沉迷于理论探索,却忽视实践,这就是知易行难的根源。”

  “许多人视读书为高贵,以为读书就能带来优越感,这观念并不正确。”

  “读书本质上,只是追求理想的必经之路,知识是工具,无知识则无以实现理想,但光有工具还不够,实际行动更为关键。”

  吕超望向眼前的两座无字石碑。

  “你看,王先知与程夫子,皆是圣贤,他们的亚圣之名,象征着高尚的品格与惊人的才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位圣贤便无所谬误,事实上,他们的思想在实践中显露出种种破绽。”

  “他们抓住彼此的漏洞大加挞伐,却不愿反思那些所谓的漏洞是否真的正确。”

  “我料想,身为圣贤,他们断不会恶意诋毁对方,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敌人。”

  “他们竭力宣扬自己的理念,急切地期盼它们成为无可辩驳的真理。”

  “然而,对手却执着于解析他们的思维,试图揭示其瑕疵,从这个视角看,这样的理念交锋确有裨益,至少能通过对比与实践来增进自我。”

  “遗憾的是,他们并未如此,反而深陷于知识的迷雾中。”

  “他们一心只想阐明自己是正确的,却忽视了一个事实,即使是圣贤,也可能犯错。”

  吕超所言,尽管深刻,对于那两位导致儒门衰败的亚圣而言,并非全无善意。

  他们的争论,本质上仅是理念的冲突。

  理念之争,在儒道的历程中还少吗?

  不论其他,夫子的教诲也曾遭受过诸多质疑。

  他曾宣称,人的本性本善。

  但后来者,却持有异议。

  他们坚信,人性本恶。

  善性论与恶性论的争辩,直至今日仍未有定论。

  这就是理念冲突的棘手之处,统一思想,实属艰巨。

  稷下学宫的两位圣贤听罢,陷入了沉思。

  “他所言极是,连夫子都有误,何况我们,难道我们真的被困于认知之障?”

  何谓认知之障?

  概括而言,便是将某一观念或道理视作绝对真理,狂热且盲目地信仰,无法挣脱。

  这就是认知之障。

  那么,如何才能摆脱认知之障呢?

  无人比二圣更加明白。

  其实很简单,试着从不同角度审视世界。

  随之,便会逐渐洞察自身的谬误。

  待到那一刻,见识与思想都将升华,认知之障便不复存在。

  想到这里,两人不自主地反思起自己的观念。

  这一反思,果然发现如吕超所言,问题重重。

  一时之间,他们感到既惭愧又难以置信。

  “这少年竟能看透这一切?”

  二人看向吕超的目光充满了震撼。

  吕超虽年少,但其内心的灵魂,仿佛已历经数千年的磨砺。

  “自古至今,诸多圣哲都有其独特的思想与学说,大人认为,它们都无价值可取吗?

  许茂心中思绪万千。

  吕超的话语,让他有了太多深思。

  一时间,他甚至忘却了来此的初衷。

  开始诚恳地求解疑惑。

  渴望解答那些读书时困惑不解的问题。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没有说无价值可取,就拿王先师来说,他的思想激励人们追寻仁义,提升个人品质。”

  “程先师倡导礼仪法规,礼仪并无过错,忠诚孝顺悌义更是如此,明晓礼仪能让一个人更完善,这些都没问题。”

  吕超摇了摇头。

  “我只是觉得,这些理念不应被捧上天理的高度。”

  “儒门子弟应当投身实践,而非一味追求这些虚幻的理念。”

  “知晓易行难,先知后行是常理,反之,先行后知则更为珍贵。”

  "学者不应局限于思维的牢笼,思想繁多,无论独见还是众议,皆无高下之分。研读古籍并非最终目标,追寻圣贤书中描绘的理想国度才是我们的愿景,你可理解?”吕超问道。

  许茂微微点头,眼眸中交织着复杂的情感。

  有困惑,有欣喜,有期盼,亦有疑虑。

  “许兄,你为何投身书海?”

  吕超见状,心中暗自一叹。

  这个世界的学者,被陈规束缚得太紧了。

  读书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听到此问,许茂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四个字。

  “尽忠报国!”

  话音刚落,他自己也怔住了。

  他意识到,这并不对。

  的确不对。

  难道我研读诗书,就是为了这个吗?

  难道学者的志向仅止于此?

  “为何要投身书海?”

  两位长者也在深思这个问题。

  他们的思绪如泉涌,忆起了许多往事。

  他们当初研读诗书,并非为了尽忠报国。

  程先生自小就胸怀壮志,毕生心愿便是传承神圣之道。

  而王夫子,目睹了民众颠沛流离与人性的黑暗,希冀在世间播撒爱心。

  这就是他们读书的动力。

  但这样不对吗?

  当然没错。

  只是显得过于狭隘了。

  至少在吕超揭示了这个疑问后,他们难以启齿自己的初心。

  学者不该如此,儒家精神更不该如此……

  我们应当有更崇高的追求。

  “所以,真正的读书之目的在于何处?”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吕超身上。

  他们紧张无比,如同启蒙学童般,期待着老师的教导,充满求知的热情。

  吕超闻言,深深吸了一口气。

  那一刻,无数画面在他脑海中掠过。

  有甘愿为仙门效犬马之劳的文臣武将。

  有面孔麻木却坚韧求生的平民。

  有热血沸腾,渴望有所作为却不知如何行动的学者。

  当然,还有那曾熠熠生辉,如今却衰败腐朽的儒家学府——稷下学院。

  这些正确吗?

  当然不。

  学者不该如此,世界也不应如此。

  理想的学者形象应是何样?

  书生意气,挥洒自如。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究竟为何要读书!?

  吕超迈步向前。

  他伸手轻触眼前那块无字碑,长叹一口气。

  “为天地立精神,为生民立生存之本,为先贤延续失传之学,为万代开创太平盛世!”


  (https://www.635book.com/dzs/63748/67620.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