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明末工程师 > 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山卫

第七百八十二章 金山卫


  重重浓雾中,韦老大站在金山卫的码头上,等待着买家的到来。

  金山卫是松江府东南面的一个卫所,毗邻东海。卫所的海岸上有几个海港,因为远离市镇,所以历来是违禁出海者的乐园。

  不过今天这里停泊的不只是两艘私自出海的通番船,更有五艘烟囱高耸的蒸汽轮船。蒸汽轮船上装满了白花花的辽东米面,准备倾销给来购货的买家。

  韦老大在码头上等了一会,有些无聊,朝旁边的连长韩老头问道:“连长,为什么我们的米面要卖到南方来?”

  韩老头坐在一个高台上,将旱烟烟杆在脚底上敲了敲,说道:“这还用问?今年六省一镇大丰收,王爷的粮仓里堆满了保护价收购的粮食,不卖到南方来,难道都拿去喂猪?”

  韦老大摸了摸脑袋,说道:“喂猪也好啊,多养些猪吃肉多好?何必把白花花的粮食卖给士绅?”

  韩老头冷哼了一声,说道:“喂猪用红薯,用粮食喂猪不划算。现在粮食太多,王爷已经下令让台湾今年起不准再种水稻,全部改种高产的红薯喂猪了。等明年吃红薯的猪长肥了,猪肉价格会更便宜。”

  “不过今年六省一镇多出来的几千万石粮食,还是要卖一部分到南方来。否则烂在粮仓里太可惜了。”

  韦老大点了点头,不再说话。

  六省一镇面临严重的粮食问题。

  不过这个粮食问题不是粮食太少,而是粮食太多。经过近十年的开发,天津和山东的耕地面积都是倍增,加上辽东的几千万亩旱田,加上台湾的水稻田,六省一镇的耕地面积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数量。

  加上今年年景特别好,从南到北都是风调雨顺。于是各地产出的粮食就堆满了粮仓,市场上粮价暴跌。

  对于产业化经营农庄的“服务队”来说,粮价暴跌还是可以承受的,只不过是利润下降的问题。但是对于一些耕地面积有限的小民来说,一年到头就指望着拿粮食换盐换布,若是粮价暴跌,日常生活开支就面临很大问题。

  所以李植不得不动用财政资金进行保护价收购,维护市场上的粮价。

  这样一来,民间的存粮问题全部集中到了官方。几千万石的粮食迫切需要出路。

  实际上,粮食过多的问题并不是李植碰到的特定问题。在人类的历史上,任何一个开疆拓土的国家往往都是农业大国,往往都会遇到粮食过多粮价下跌的问题。

  原因很简单,因为强势的大国往往会通过战争开拓疆土,而且开拓的疆土往往是地广人稀的地带。这样一来,在新的领土上粮食产量往往会暴增,最后强势国家往往会成为农业大国,不得不大量出口粮食。

  比如后世的美国,几百年来不断地打扩张战争,从小小的十三块殖民地为起点,从法国、西班牙、英国和墨西哥手上不断掠夺领土,最终成为横跨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巨大国家。因为通过几百年的侵略得到了大量的耕地,美国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每年美国出口的粮食,以亿吨记。

  在李植穿越前的二十一世纪,美国的外交官每日和其他国家谈的,就是威逼利诱要求其他国家降低粮食进口关税,允许民间大量进口美国农产品。

  李植面临的问题,和美国差不多。李植需要用粮食交换国外的物资。朝鲜和日本当然可以解决一些问题,但更大的市场,还是人口近亿的大明南方。

  和朝气蓬勃的六省一镇不同,大明的江南此时仍然处在明末的死循环中。因为士绅的统治,社会秩序正在一点点崩溃。不但田赋被压在辛苦耕耘的小民身上,民间的豪取强夺同样十分常见。官府衙门打官司完全看谁有权势,弱势者的产权完全没有保障。

  任何一块蛋糕端上来,都是有权势者的盛宴。至于谁创造的蛋糕,根本就无人问津。

  在这种混乱下,新田开发就变成为他人做嫁衣的事情。维护现有的水利设施,甚至养肥现有的土地都越来越少人做,粮食产量不断减少。

  据明末湖广文人笔记《苑亭杂记》记载,崇祯十六年在湖广永州府,“稻米价每石四两七钱,小麦每石三两七钱”。可见明末不仅北方生产崩坏,南方的粮价也已经涨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

  这么高的粮价,自然是有人吃不饱的。在士绅统治的江南,虽然大规模饥荒尚未出现,但粮食的短缺依然常见。每年青黄不接粮价最高的时候,底层百姓吃不饱挨饿的事情,十分常见。

  码头上,韩老头吸了一口烟,说道:“南方的百姓被士绅欺压,吃不饱饭,也是可怜。王爷把廉价的米面卖到江南来,让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能多吃几口饭,也是做一件好事。”

  韦老大好奇地问道:“南方的士绅不是都仇恨王爷吗?这几千万石的粮食经手谁个卖出去?”

  韩老大又吸了一口烟,说道:“知府知县煽动一下情绪,咒骂几句王爷,让南方士绅捐几百两银子出来拯救自己的命运,士绅们是愿意的。但是这动辄利润几万两的大宗粮食,让粮商们为了天下士绅的利益不做买卖,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士绅们有那么高洁的操守,这大眀就不会烽火四起了。”

  “这家不做买卖,自然有那一家愿意做。我们这粮食买卖在各省的偏僻海港交易,粮商买了粮食去贩卖也不声张。百姓吃到了廉价的粮食也不问哪里来的。这不就得了?”

  韦老大听了韩老头的话,似乎想明白了,点了点头。

  等了半个时辰,浓雾渐渐散去的时候,接头的粮商来了。

  上百辆运送物资的牛车拖来了交换粮食的物资。牛车上最多的是天津急缺的硝石,足足装了几十车。也有棉花,生丝,铝土矿等常用物资。

  三个穿着上好潞绸的大商人骑在高头大马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一到了码头上就急冲冲上船验货。

  韩老头远远地看了看那几个商贾,骂道:“急躁货色!”

  将烟杆在土墩子上一敲,韩老头说道:“走,任务来了,去看看四川运来的硝石货色怎么样。”


  (https://www.635book.com/dzs/7276/375763209.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