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电子书 > 数风流人物 > 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风潮,《西北时报》

第二百六十九章 新风潮,《西北时报》


即便是在陕西政务这边最忙碌的时候,冯紫英也从未疏忽过和原来的人脉关系保持维系。

  除了齐永泰、乔应甲、官应震这几人外,像张怀昌、柴恪、孙居相、韩爌等几位日渐密切的朝中大佬,冯紫英也没有轻忽,一样保持着两月一封信的节奏给对方去信。

  信中既要谈日常事务,也要嘘寒问暖,还时不时送一些陕西这边的特产。

  米脂的小米、青涧的红枣、秦岭山中的蜂蜜、凤县的留坝白果、庆阳黄花菜、秦州核桃,这些物事虽然不值几个钱,但是却也是地方名特产,送回去既能让大佬们记住自己,也能表示自己一番心意。

  当然这些物事也不能少了自己府里的女人们,礼轻人意重送到女人们手里,她们或许不会太在意这些物事的价值,更在于自己蕴藏于其中的情意。

  除了这些人的联系外,像左良玉、黄得功、贺虎臣、杨肇基,乃至辽东那边的贺人龙这些年龄相仿同辈的武人,也包括沈有容这样的忘年交,冯紫英也一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很多时候在办完公务之后回到家中,冯紫英更多时间就是在写信,基本上保持着每天一封信的节奏,然后半个月左右积成十来封信,在把相关的礼物准备好,就安排人送出去。

  冯紫英来了陕西快一年了,口碑一直很好。

  尤其是清正廉洁这方面更是有口皆碑,不是不收礼,而是不收金银财货这类贵重物事,但如小米、核桃、红枣、蜂蜜这一类地方土特产,他却是来者不拒,这个独特的习俗也让陕西这边官场上啧啧称奇。

  冯紫英也很清楚,在大周这个官场上,同流合污不能做,但是和光同尘却少不了。

  你不能完全杜绝收礼,那会让自己在地方上寸步难行,但是可以选择性的收礼,而且还能自创一套自己说法,家中不缺金银,就喜欢地方土特产,而且他也不吝向外展示自己给朝中大佬们送的也就是这些土特产。

  哪怕是关系相当亲近的同僚下属,在逐渐了解了冯紫英的风格之后也都慢慢适应了冯紫英的这种风格,像潘汝桢和许俊阳都曾经给冯紫英进献米脂美婢,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冯紫英不好峻拒,但后来都退还给二人,但二人坚决不肯接受,冯紫英便以其他方式回赠了同等价值的礼物,但二人送的其他土特产,冯紫英就慨然收下了。

  其实冯紫英也清楚自己这么做在大周官场这种风气下没有多大意义,自己老爹在大同和榆林当总兵,在辽东和三边当总督,不也一样收受下边和外边的供奉敬献,而且毫无违和,理所当然,自己作为陕西巡抚逢年过节收取一些礼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要不收,反而让下边不安不说,下边人也会有其他异心。

  但冯紫英觉得还是要有所坚持和保留,倒不是说要当纯臣,而是这方面做得干净一些,自己将来入朝之后,也能避免被人抓住太多把柄,哪怕这些把柄并不足以致命。

  吴耀青进来的时候正看到冯紫英提笔挥毫写完一封信,封好交给宝祥。

  「准备停当了?」冯紫英看吴耀青进来,示意宝祥退下,这才问道。

  「差不多了。」吴耀青点了点头,「定名《西北时报》,逢双出刊,初步打算日印五百份,前三个月均为赠送,……」

  确定要在西安发行一份报纸是冯紫英来陕西之前就考虑到了的问题。

  初来乍到,要给陕西留下自己的印痕,同时要想长期保持自己的影响力,甚至在自己离开陕西之后也要继续保持并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就不能仅限于在官场人事上和军中的布局,在舆论阵地上的布子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不过西安远无法和京师城比,不但人口只有京师城十分之一,而且经济发达程度更是

  差得太远,西安府人口固然不少,在整个陕西算是核心,但是西安城中真正能够消费得起报纸这类新生事物的「上流社会」人士,却真的不多。

  冯紫英初步估算过,西安城中的人口不超过十万,其中主要是卫军及其眷属,省、府、县官员及其家属,以及围绕这样一个庞大群体服务的工商服务业人员,真正纯粹市民阶层很小,如果加上城郊农户,大概也就是二三十万人,但是那些群体不可能消费得起报纸。

  西安城就是一个以军事和行政为核心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均围绕这两者来运转,当然也有部份周边士绅、富商群体居于其中,但这个比例很小。

  冯紫英不认为自己来了就能轻易改变这个地方的结构,但是作为陕西的核心,又是关中平原的中心,大力发展工商产业,同时大力兴建沿渭河一线的道路,使得西安成为名副其实陕西核心,并作为中原通往西域的一个交通枢纽节点,再现昔日盛唐荣光,还是可以努力一番的。

  要重塑西安的地位,舆论就必须要先行兵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所以在陕西首开先河的《西北时报》就提上议事日程了。

  从京中来了三个《每日新闻》的骨干,有吴耀青先行率领指导,开始对西安这边的整个状况进行调查摸排,以便于确定《西北时报》的内容针对性和印发数量。

  经过两个多月的筹备,现在也进入了结果期了。

  「五百份,不算多,也不算少了,西安城的承载量恐怕也就只有这么大吧?」冯紫英问道。

  「不仅仅是西安城,按照我们的设想,西安府是四百份城内估计就是三百份左右,毕竟能识字就那么多人,另外一百份主要是西安府各州县,大概一个州县三五份,还有一百份则是延安、凤翔、庆阳、平凉四府,当然这些地方都不可能每天送,大概就是十天半个月积在一块儿用邮驿送过去,或者有合适的驿传带过去。」

  基本上还是按照以前的套路,省里三司、府衙、长安和咸宁两县县衙,再加上府学以及居于城中的士绅们,少量商人们,也包括卫军,大略就是这些人,估计三百份都还有剩。

  要养成的是一个习惯问题,三个月不够,就送半年,就要培养成这些人掌握信息对《西北时报》的依赖性,培养《西北时报》在他们心目中的信息权威性,使之认定《西北时报》刊载的消息就是金科玉律,笃信不疑。

  「唔,的确该如此陕北三府和凤翔府不能忽视,一百份够么?」冯紫英问道。

  「就目前来说,暂时还只能如此,重点还是西安。」吴耀青笑着道:「虽说前期不计收益和成本,但是也还是做到有的放矢,陕北三府比起西安来差距更大,能培养衙门里的官吏们习惯阅读《西北时报》就算是不错了,当然到后期会陆续增加,像巩昌府、临洮府乃至三边四镇军中也会考虑在半年后开始陆续采取这种先送后订的模式。」

  吴耀青顿了顿「实际上报纸要想达到投入产出利益平衡,还是得在京师、金陵、扬州、苏州这种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像西安也好,大同也好,要实现支出收入平衡很难,当然我也知道大人的目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社会政治利益,这无可估算,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入这一块。」

  「耀青,你明白就好,报纸其实是随着工商业发展的产物,它是针对商品信息流通需要而日益发展起来的,纯粹的农业社会,或者行政军事功能,并不特别需要报纸,邸报就够了。」

  冯紫英已经能够和汪文言、吴耀青这些身畔人用一些现代词汇语句来进行沟通了。

  虽然他们最开始也很疑惑这些近乎于生造出来的词语句子的意义,但是随着冯紫英的解释和经常运用,他们也逐渐适应,并且还觉得冯紫英的这些话语十分贴切合用,渐渐

  的他们也在不断地使用。

  这种情形不仅仅在汪文言、吴耀青身上,包括郑崇俭和原来的傅试这些人,甚至齐永泰和乔应甲他们或多或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工商业城市对商品价格十分敏感,也连带着这种消息变得十分有价值,如果能够兼顾商品信息和政治军事这一类的消息,那么一张报纸的意义就可以体现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我要现在京师办报,而后如金陵、扬州这些地方就能纷纷效仿的缘故。」

  对于自己身边人,冯紫英从来都不缺耐心,像汪文言、吴耀青和曹煜等人因为忠心无虞,所以他更是不吝苦心培养和教导,甚至比郑崇俭他们更花心思。

  但因为他们身份所限,和郑崇俭他们未来的职责上又会有不同。

  包括如傅试、贾环、贾芸、左良玉、贺虎臣这些人,他们未来都会是自己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老爹有老爹的人脉网,自己也一样有属于自己的。


  (https://www.635book.com/dzs/9258/65578.html)


1秒记住零零电子书:www.635book.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635book.com